回覆列表
  • 1 # 地理沙龍

    謝謝邀請,人類文明能否倖存關鍵的問題是食物供給能否持續,遙想6500萬年前,盛極一時的恐龍在一顆小行星撞擊(目前主流觀點)之後,居然全部滅絕了。其實,在小行星撞擊的過程中,直接死亡的恐龍數量是有限的,但是小行星撞擊爆炸使得大量的粉塵進入大氣層,使得太陽輻射難以到達地面,最終植被的大量死亡,引起了連鎖反應,最終導致恐龍的滅絕。

    假如全球氣溫都降到-40℃,那麼人類文明還能否倖存?如果人類準備的充分的話,應該是可以倖存的,但是肯定會有大量人類的死亡。氣溫下降到-40℃,也就意味著全球各地都變成了南極那樣嚴寒的極地氣候,此時地表的植被會由於低溫而全部死亡,農作物也無法再地表直接種植了。

    人類能夠得到的食物來源大幅減少,為了生產糧食,人類必須建設溫室,在溫室內進行農業生產。這些溫室的熱量來源可以是地熱、燃煤電廠、核電廠、太陽能、風能等等。這是一個需要花費極大成本的巨大工程,從此人類在地表的活動將會被大大限制,只能轉而在室內或者是地下活動,類似《流浪地球》裡那樣。當然以上分析是基於僅氣溫這一要素變化,以當前人類的科技,人類文明應該能夠倖存,但是人類數量將會大幅度減少。

  • 2 # 地理那些事

    與前面回答的“零上100℃和零下100℃哪個更可怕”作對比,顯然全球氣溫都降到零下四十度對於人類文明還是要幸運得多得多多,為何這樣說呢,且看小地一一道來!

    顯然,假如地球氣溫下降到-40°,就相當於地球從原來的地表平均15攝氏度左右的溫度降低了55度而已,但整體氣溫仍然比現在火星上的-63°要好很多,而且人類生存所必須的Sunny、空氣、地球磁層等尚存,只是由於極低溫而使水成為了固態。

    事實上,目前地球上也存在零下40度溫度的地區,如北極地區冬季氣溫約為-20到-40℃、夏季平均氣溫也只有-8℃,南極地區常年氣溫甚至在零下60℃到零下80℃,照樣有北極地區的北極熊和南極地區的企鵝等生物愉快的生活著,而且地球上南北緯50度左右至各極圈範圍內冬季出現零下40度的地區也不在少數,如俄羅斯的奧伊米亞康等城市。

    然而,人類科技發展到今天,完全可以利用現有的技術改造地球,使得在嚴寒環境下人類能夠得以生存和發展,比如充分利用石油、天然氣、煤炭、太陽能、地熱能等,並快速建起溫室大棚、保溫室等建築,以滿足人類和其他動植物所需的環境溫度以及液態水等。

    總之,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只有充分做好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我相信地球的平均溫度永遠是15度左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負心漢”賈躍亭欲踢恆大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