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賦也分很多種,我們可以根據其指向的學科來分,比如理工科和人文科,以及體育和其他雜類。也可以按照天賦“寄存”的部位分,分為肌體天賦和思維天賦。按照這種分類方法,姚明就是一個天才。誰說天賦一定是看不見的東西呢?異常的身高本來就是一種天賦。上世紀巴西有一位傳奇球星,叫加林查,一條腿是瘸的,走路搖搖晃晃。但是他作為邊路球員,卻恰好利用了這個特點,劣勢反成優勢,終成一代足球名宿。
不同型別的天賦本質上沒有太大區別,但是由於天才生活在一大群凡人包圍之中,所以不同的天賦還是會遇到不同程度的“人情阻力”的。比方說,理科天賦就不容易被否認,且容易被發現。這主要是由於理科大多涉及高精尖,離日常生活遠,題目拿出來,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數字不會欺騙人。所以理科似乎靠的都是真本事。
人文科目就恰恰相反。從事人文活動,說穿了就是三件事:閱讀、思考、寫作。可是隻要識得幾個字,誰不會看書、誰不會寫字、誰沒點想法呢?由於人文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要較量高低就很難。以藝術來講,最顯著的是,不同的審美水平的個體之間存在著不可跨越的判斷鴻溝。審美水平不夠,就看不懂更高級別的作品。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人文科的天才之中更容易出現狂傲者,因為他們必須用一種強烈的姿態,以增強自己的信心和信仰,並回擊世界對他的不解和誤會。
天賦也有量與質的區別,不同的天才個體之間,天賦的保有量並不是相同的。不過這個質與量也不是從出生開始就固定不變的,個體透過外界教育與自我教育,可以提高或降低他所擁有的天賦。當然,這個過程一般是不自覺的。
天賦最重要的分類方法不是以上的任何一種,而是一套“兩分法”的體系,其一是“輸入”天賦,其二是“輸出”天賦。兩者通常關聯,但不必然關聯。參考德國哲學家康德的文藝創作理論,我大致歸納出“輸出”類天賦的四型:
1.判斷力天賦。判斷力一般指的是審美判斷力,這一項是天賦輸出的基礎。一個人對“美”的認知,決定了它創作出什麼樣的“美”。這其中當然有環境和時代的影響,但是個體的個性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
2.理性力天賦。理性也稱知性,康德以宗教和道德為綱對理性力進行闡釋。我則認為可以將所謂的理性力理解為“掌控力”,或者“控制力”、“意志力”。畢竟文藝創作並非徜徉肆恣,不能完全任由自己天馬行空,心裡想什麼就倒出什麼來。
3理解力天賦。理解力又稱悟性。在創作過程中表現為對自己作品的理解。
4.想象力天賦。想象力包括聯想力和想象力,我在之前的一篇名為《論修辭》的文章中已經談過這一點。
而“輸入”類天賦也可以根據以上的這四項套用,它也表現為想象力、洞察力、感受力、記憶力等等諸多方面。當然,這些都是以審美判斷力為基礎的。
天才與成長
天才分很多種,有早熟型,有晚熟型,當然也有到死也沒熟的。早熟型是最受矚目的一種,我們通常喚之為“神童”。神童不常有,但一出現就光彩奪目,以至於人們常誤會天才都應該是那樣。其實很多最終被證明天賦異稟的學科大師或藝術家都是半路開竅的,最典型的是法國野獸派畫家馬蒂斯。
早熟有早熟的壞處,晚熟也有晚熟的好處。不難明白,由於人處於幼年,心智不夠成熟,行動多為那些(沒有任何天才教育經驗的)周圍人和家長老師左右,所以太早開的花更容易被摧殘掉。等到二三十歲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是天才,那個時候人已成年,對自己有較準確的認識,心智和知識等方面有比較充分的準備,所以此時“發光”,恰在其時。
天才最主要的荒廢方式,不是不努力,而是沒發現。天才的發生是從意識到自己是天才的時候算起的,如果沒意識到,那你的天賦就永遠不被啟用。但我們也必須弄清楚一點,一個音樂天才從小就得以接觸音樂,是一種十分難得的幸運。許多天才可能會因為小時候條件不允許,而沒能覺察到自己某方面的特殊能力。等到了一定歲數,又老於世故,忙於瑣事,或開始虛度人生。
天才的第二大荒廢方式是錯誤的環境和教育。天才不是一種功利的存在,但天才教育卻完全出於功利心態,最終導致天才被扼殺。天才並不像我們所熟知的“傷仲永”和“江郎才盡”的例子。正常情況下,天賦這種東西是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突然就消失的。之所以會荒廢,大多是因為周圍環境對天才本人造成過分的壓力,以至於出現牴觸或渙散。這是心理的問題,並不是才華用盡,所以說晚熟天才尤有抗壓方面的優勢。
天才的第三大荒廢方式,是我們最熟知的――不努力。其實這是一個悖論。大多數天才都是很努力的,比一般人都努力。道理誰都懂。同樣是一天彈五個小時鋼琴,對於一個沒天賦的孩子,可能會累得半死,難以堅持。對於一個天賦高的孩子就不同了。天賦高,進步快,成就感也就強,天才往往對他所擅長的領域樂在其中。所以只要他自己願意,連續彈三天三夜也沒問題。
小時候經常聽到數學家陳景潤的故事,說他大熱天一個人躲在悶熱的閣樓裡演算哥德巴赫猜想,用掉稿紙如雪片一樣飛啊飛。教科書往往以此鼓勵學生們要像他一樣刻苦努力。我們似乎忽略了一點,天才本人對努力的定義跟我們是不一樣的。你看他很努力,他自己並不覺得,做數學題只是像玩兒一樣。你逼他出門去玩,或者看電視打遊戲,他反而很痛苦。
天賦也分很多種,我們可以根據其指向的學科來分,比如理工科和人文科,以及體育和其他雜類。也可以按照天賦“寄存”的部位分,分為肌體天賦和思維天賦。按照這種分類方法,姚明就是一個天才。誰說天賦一定是看不見的東西呢?異常的身高本來就是一種天賦。上世紀巴西有一位傳奇球星,叫加林查,一條腿是瘸的,走路搖搖晃晃。但是他作為邊路球員,卻恰好利用了這個特點,劣勢反成優勢,終成一代足球名宿。
不同型別的天賦本質上沒有太大區別,但是由於天才生活在一大群凡人包圍之中,所以不同的天賦還是會遇到不同程度的“人情阻力”的。比方說,理科天賦就不容易被否認,且容易被發現。這主要是由於理科大多涉及高精尖,離日常生活遠,題目拿出來,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數字不會欺騙人。所以理科似乎靠的都是真本事。
人文科目就恰恰相反。從事人文活動,說穿了就是三件事:閱讀、思考、寫作。可是隻要識得幾個字,誰不會看書、誰不會寫字、誰沒點想法呢?由於人文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要較量高低就很難。以藝術來講,最顯著的是,不同的審美水平的個體之間存在著不可跨越的判斷鴻溝。審美水平不夠,就看不懂更高級別的作品。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人文科的天才之中更容易出現狂傲者,因為他們必須用一種強烈的姿態,以增強自己的信心和信仰,並回擊世界對他的不解和誤會。
天賦也有量與質的區別,不同的天才個體之間,天賦的保有量並不是相同的。不過這個質與量也不是從出生開始就固定不變的,個體透過外界教育與自我教育,可以提高或降低他所擁有的天賦。當然,這個過程一般是不自覺的。
天賦最重要的分類方法不是以上的任何一種,而是一套“兩分法”的體系,其一是“輸入”天賦,其二是“輸出”天賦。兩者通常關聯,但不必然關聯。參考德國哲學家康德的文藝創作理論,我大致歸納出“輸出”類天賦的四型:
1.判斷力天賦。判斷力一般指的是審美判斷力,這一項是天賦輸出的基礎。一個人對“美”的認知,決定了它創作出什麼樣的“美”。這其中當然有環境和時代的影響,但是個體的個性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
2.理性力天賦。理性也稱知性,康德以宗教和道德為綱對理性力進行闡釋。我則認為可以將所謂的理性力理解為“掌控力”,或者“控制力”、“意志力”。畢竟文藝創作並非徜徉肆恣,不能完全任由自己天馬行空,心裡想什麼就倒出什麼來。
3理解力天賦。理解力又稱悟性。在創作過程中表現為對自己作品的理解。
4.想象力天賦。想象力包括聯想力和想象力,我在之前的一篇名為《論修辭》的文章中已經談過這一點。
而“輸入”類天賦也可以根據以上的這四項套用,它也表現為想象力、洞察力、感受力、記憶力等等諸多方面。當然,這些都是以審美判斷力為基礎的。
天才與成長
天才分很多種,有早熟型,有晚熟型,當然也有到死也沒熟的。早熟型是最受矚目的一種,我們通常喚之為“神童”。神童不常有,但一出現就光彩奪目,以至於人們常誤會天才都應該是那樣。其實很多最終被證明天賦異稟的學科大師或藝術家都是半路開竅的,最典型的是法國野獸派畫家馬蒂斯。
早熟有早熟的壞處,晚熟也有晚熟的好處。不難明白,由於人處於幼年,心智不夠成熟,行動多為那些(沒有任何天才教育經驗的)周圍人和家長老師左右,所以太早開的花更容易被摧殘掉。等到二三十歲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是天才,那個時候人已成年,對自己有較準確的認識,心智和知識等方面有比較充分的準備,所以此時“發光”,恰在其時。
天才最主要的荒廢方式,不是不努力,而是沒發現。天才的發生是從意識到自己是天才的時候算起的,如果沒意識到,那你的天賦就永遠不被啟用。但我們也必須弄清楚一點,一個音樂天才從小就得以接觸音樂,是一種十分難得的幸運。許多天才可能會因為小時候條件不允許,而沒能覺察到自己某方面的特殊能力。等到了一定歲數,又老於世故,忙於瑣事,或開始虛度人生。
天才的第二大荒廢方式是錯誤的環境和教育。天才不是一種功利的存在,但天才教育卻完全出於功利心態,最終導致天才被扼殺。天才並不像我們所熟知的“傷仲永”和“江郎才盡”的例子。正常情況下,天賦這種東西是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突然就消失的。之所以會荒廢,大多是因為周圍環境對天才本人造成過分的壓力,以至於出現牴觸或渙散。這是心理的問題,並不是才華用盡,所以說晚熟天才尤有抗壓方面的優勢。
天才的第三大荒廢方式,是我們最熟知的――不努力。其實這是一個悖論。大多數天才都是很努力的,比一般人都努力。道理誰都懂。同樣是一天彈五個小時鋼琴,對於一個沒天賦的孩子,可能會累得半死,難以堅持。對於一個天賦高的孩子就不同了。天賦高,進步快,成就感也就強,天才往往對他所擅長的領域樂在其中。所以只要他自己願意,連續彈三天三夜也沒問題。
小時候經常聽到數學家陳景潤的故事,說他大熱天一個人躲在悶熱的閣樓裡演算哥德巴赫猜想,用掉稿紙如雪片一樣飛啊飛。教科書往往以此鼓勵學生們要像他一樣刻苦努力。我們似乎忽略了一點,天才本人對努力的定義跟我們是不一樣的。你看他很努力,他自己並不覺得,做數學題只是像玩兒一樣。你逼他出門去玩,或者看電視打遊戲,他反而很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