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狼煙一九三一
-
2 # 張燕紅西瓜大學創作者
大浪淘沙表露了金子永遠是金子!金子永遠有發光的那一天!
無論多大風浪泥土是永遠摻合不進沙子裡的!
沙子是~~沙子!
泥土是~~泥土!
人世間的恩恩緣緣!恩恩冤冤!
最終都是~~大浪淘沙~~水落石出
-
3 # 小南說情感
樂曲共三段。開始的慢板段落是全曲的主體部分,篇幅較長。在短小的引子之後,主題呈現,旋律深沉蒼勁,柔中帶剛並富於感嘆。時起時伏的音浪,表達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平和激憤。這個長達十一小節的主題,用段末擴充、換頭、搭尾和通過出現清角音(fa)等變換旋律創作技法,變奏了五次,從多側面揭示主題的音樂內涵。第二段篇幅短小,是個過渡段落,主要用“摭分”指法演奏,並作重複和模進,音樂滔滔不絕,情調輕快,富有動力。第三段速度更快,旋律富有稜角,節奏堅定,音樂鏗鏘有力,表現了一種堅強不屈的氣質,樂曲在充滿自信和樂觀的氣氛中結束
第一段
樂曲的第一段(1-70小節)是慢板,是全曲的主要部分,它由主題(1-11小節)和主題的四次高潮構成。主題旋律抒情優美,情緒含蓄內向。這諧和柔美的旋律所表露的樂思,有如傾訴,有如冥想,啟迪著人們對生活的深思。 音樂既有感嘆式音調,又有吶喊式的音調,節奏有疏有緊,速度從容不迫,旋律蒼勁簡潔,伴隨感情的起伏而變化,生動感人,使人聯想翩翩。樂曲描述了作者生活在舊社會,一生飽嘗了一切辛痠痛楚的滋味,描述了對舊勢力強烈的不滿與怨恨,意欲反抗卻無能為力,只有埋藏心裡的感受。特別是開頭“261”三個四分音符是樂曲的引子,力度不強,速度很慢,餘音深沉不絕,既如同一個悲憤故事的開頭,把人們帶入一種黑暗、孤獨、寂寞的意境中,帶入了對辛酸往事的回憶之中,引出後面對一生坎坷的講述,又像是苦命人一聲長長的無奈的嘆息,給人以沉重之感。
第二段
第二段(71-90小節)一方面是第一段的對比段,在技法上主耍應用雙彈和披的手法,形成雙音的連續進行。段落短小,具有過渡性質。[1] 它和第一段既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又在節奏與音調上與第一段形成強烈的情緒對比,另一方面也是一個過度段,有著承前啟後的作用,音樂緩起漸快、輕快流暢,節奏規整單一,有不穩定性,它展現了作者對人生自由的嚮往,描述了作者內心中兩種矛盾的思想鬥爭不斷加劇,光明還是黑暗?忍耐還是抗爭?
第三段
第三段有如全曲的一個尾部,旋律取材於蘇南民間音樂大哎吶曲《將軍令》的部分音調。掃弦技法用得很經濟(只在關鍵時刻掃拂幾次)。旋律節奏活潑,鏗鏘有力,在激奮的情緒中結束全曲。[1] 第三段(90-118小節)是中段的延續,是主體段落的發展與歸結,速度較快,節奏多變,力度從mf 加強到ff,鏗鏘有力,扣人心絃。特別是切分音的出現使音樂更加富有動感,它表現了作者是對未來美好生活,對光明的一種嚮往,然而現實終究是無法改變的,全曲結尾是一個漸慢的樂句,速度的變化使作者猛地清醒了,又回到了現實,依然是一片黑暗。音樂又進入第一主題:失望與信心交替在旋律中,但仍可以感受到作者依然堅定的嚮往和沒有放棄光明的志向。所以說琵琶曲《大浪淘沙》是阿炳內心世界的寫照,是阿炳複雜情感的展現,是阿炳用琵琶演奏的“命運交響曲”。
整體賞析
琵琶曲《大浪淘沙》結構雖分為三段,但第一段是全曲的主體,第二段有如一個過渡,第三段是個短小明快的結尾。因此,他基本上是以一個主題變化發展來表現樂曲思想意境的。在寫作手法上繼承了傳繼寫意的特點,樂曲緊緊扣住節奏的對比變化,在旋律高、低、中昔區的反覆遷回波動中發展樂思。樂曲雖簡練,但在表演藝術上其功夫之深,亦不是一般人輕易可就的。
總的來講,《大浪淘沙》沒有直截了當地述說阿炳自身的坎坷,無論是被社會遺棄的恥辱、羞恨,還是對人生命運的憤懣不平;無論是失去光明的苦痛,還是飽含淚水的憧憬,在阿炳的音樂中是無所在而又無所不在。樂曲是阿炳自己長期對生活的感受,以及受到民間音樂的薰陶之後從心理流露出來的一種音樂。它滲透了傳統音樂的精髓,透露出一種來自人民底層的健康而深沉的氣息,情真意切,扣人心絃,充滿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回覆列表
網友“向Sunny”己經詳盡地將阿炳的《大浪淘沙》從曲藝的角度進行了剖習,也十分到位。這首琵琶獨奏曲與《二泉映月》一樣列入世界名曲之中,稱阿炳是中國的音樂之父,一點也不誇張。
音樂無國界,中國的傳統音樂與西方的音樂同樣列入世界文明殿堂。
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的音樂在西周之前就已列入貴族宮廷的一種禮,在許多大型儀式活動中已進入大雅之堂。這些在歷史書藉中就有記述,比如《禮記》中的大雅、小雅、檀樂。人物傳記中俞伯牙與鍾子期的《高山流水》,國家典樂的鄭音|,以及後代如李龜年等,在唐朝更有詩人李白給朋友送行時的“西出陽關無故人,天下誰人不知君”的名詩,說的就是音樂無國界。從這個淵源說,中國的傳統音樂淵源流長,延綿不絕,而真正使音樂流傳下來,民間樂師功不可沒。中國文化傳承,有強大的生命力,正是這些草根文明,把許多世界級的瑰寶流傳於世間。
也許是天緣巧合,西方名音樂大家貝多芬是盲人,而中國的民間藝人阿炳也是盲人。貝多芬創造了《命運交響曲》,而阿炳創造了中國的輕音樂《二泉映月》《大浪淘沙》等,一經登上大雅之堂,舉世震驚,以至日夲名指揮小澤說,這些曲子當跪著聽。這不是譽美之詞,而是確實涵有高深的藝術品格。
《二泉映月》是一種境界,《大浪淘沙》是另一種境界。如危巒疊出,如谷底流水,如虎嘯山林,如鳥語花香,如萬馬奔騰,如陽春白雪,如烏雲蓋頂,如虹出東方,拔開迷霧,始見旭陽。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度聞?
總之挖掘中國傳統文化責任,代代有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