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記茶香的杯

    傳統媒體比如報紙,廣播等,新媒體主要是網際網路平臺。這個新字型現在它和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是雙向的突出了受眾使用者與媒介的互動。

  • 2 # 雲湖2018

    傳統媒體與網路及手機無關,是實體性媒體,比人如紙質的報刊書籍,娛樂媒體如電視電影,受眾止於讀者與觀者,內容來源於專業機構與專業人士,來源與受眾都只限於一定知識階層,實際上不是普及型媒體。新媒體突破了幾乎所有傳統媒體的侷限,由於智慧手機上網普及,手機成為自媒體硬體,媒體消化於手機使用者中,人人都是媒體來源,人人都是媒體內容製作與傳播者,全民媒體化,傳播全時間全空間全民參與,新聞與媒體娛樂化,新媒體即時傳播,影響無孔不入,技術與使用方式創新速度驚人,社交媒體化,除了國家限制範圍外的整個世界都存活在新媒體上,整個世界都在新媒體上透視運作。傳統媒望塵莫及被淘汰。

  • 3 # 光線攝影學院

    新媒體,主要是指利用網際網路或者移動網際網路進行傳播的媒體了,而傳統媒體,應該主要是指電視、報紙、雜誌等不借助網際網路的媒體了。

    在傳播方式方面的不同,自然就是利用不利用網際網路或者移動網際網路的區別了。

    當然,現在傳統媒體也都上網了,報紙的內容也同步在網路傳播的了,電視臺的節目也同步在網路觀看的了。

    因此,現在應該沒有不上網的傳統媒體了吧?

    2018年了,現在應該沒有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區分了吧?應該都是全媒體了吧?

    如果放在10年前或者20年前,你的這個問題,應該是可以成立的,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各種差異對比的研究也很多。

    現在,應該不是研究這些東西的時候,現在準確來說,是應該研究全媒體的時代了。

    所以,在2018年了,還在研究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一些不同,有點落後於時代了啊。

    你非要問,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有何不同?

    即便是2018年,有傳統媒介的全媒體,也和純粹的新媒體,確實是有點不一樣的了。

    這就是,有傳統媒介的全媒體,不會太過於標題黨了,不會太過於譁眾取寵的了。

    純粹的新媒體,很多都是毫無底線的,雖然說傳統媒介的也經常犯錯或者幹出沒有道德的事情,但是畢竟要比純粹的新媒體要少得多了。

    現在的純粹的新媒體,更多的情況下,其實都是娛樂,只是娛樂而已,這個真的不是很好的事情。

  • 4 # 優樂視界

    新媒體在一定意義上不具備新聞的採寫權,它僅僅是將已有的資訊整合在一起,透過整理再按照一定的新聞邏輯和輿論發展形勢進行二次寫作,形成另外的資訊集合體。這些資訊集合體將會具備新的價值,以新的面貌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用於滿足他們的各種需求。這叫做新媒體的資訊整合作用。

    新媒體資訊二次寫作的過程會加入新的思想,如此,它的作用也會不同。換句話說,二次編輯改變的是資訊的主體,在這種資訊飛速產生、發展、流通的社會,資訊的整合讓它的價值有所升值,且新媒體的資訊刊載會經過網站編輯和版主的雙重檢查,也叫雙重把關。

    網站編輯主要核實資訊來源的真偽,審查資訊內容是否符合社會倫理道德,這是網路媒體的第一層把關。第二層把關是版主的職責,他們主要考慮的是網站編輯核實過的資訊發出去與公眾之間會形成怎樣的輿論風氣,這種風氣是否對社會的發展有利,還會經常依據網路輿論的發展在該版內容下發表言論及回答網民的問題,這兩者之間相輔相成,共同形成網路輿論的把關作用,也進一步引導著輿論的發展。

  • 5 # 中俄熱點

    (一)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資訊科技的提升,受眾在媒介使用習慣的改變。

    原因:在媒介使用習慣上從使用報紙轉變為使用網際網路資訊科技發達的軟體。

    (二)受眾由單一的接受者轉變為受傳合一者

    原因:紐曼在談到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的互動性特點時,將新媒體定義為“具有被電子媒介化的傳播屬性,其特點是傳送者和接受者對傳播過程的控制增加了”。在新媒體傳播過程中,受眾不再是簡單的資訊接受者,而轉變為資訊的接受者與傳播者這樣的雙重身份。可見,傳統媒體的資訊傳播模式被打破了,受眾和傳播者之間失去了清晰的界限。受眾在資訊傳播過程中,按照自己的意願對接收到的資訊進行選擇處理,然後向周圍的媒介環境釋出,促成了“個人化媒體”的實現。

    (三)受眾線下真實身份與線上虛擬身份由分離到同一

    原因:在早期網路媒體時代,受眾的線下身份與線上身份往往是分離的,隨著電子商務及社交新媒體的興起,受眾線下真實身份與線上虛擬身份呈現出同一性。受眾開始在一定的新媒體平臺上尋求一個相對真實的自我,並以真實身份實現與他人的交流和溝通。從受眾心理層面分析,應當看作是受眾自我實現的途徑,越是普通受眾在這一環境中自我實現和展示的願望就會越強烈,受眾希望以自己“真實”的身份表達自我。在微博上,一呼百應,一帖百評,一帖千轉,資訊得到裂變式傳播。在這樣浩大的平臺上,普通受眾想透過自己的力量發聲,每一次的點選也都成為一次自我觀點的發表。對普通受眾來說,這種表達,猶如在一個社團當中有人在傾聽自己的聲音,自我實現的感覺尤為真實。

    (四)受眾由追隨精英到草根狂歡

    原因:“任何流行文化產品,如果要真正在全社會範圍內得到推廣,必須不惜代價首先以高額資本設法在社會上層少數‘精英’圈中推銷,並被他們所確認和採用。”但隨著新媒體的普及,往往這些社會“ 精英”才有的話語權,正在被眾多草根受眾所擁有。受眾在表達意願的同時,他們的身份也在發生轉變,即由普通“受眾”開始向具有社會意識的“公眾”角色轉變。他們不僅將自身的隱私、個人的觀點鮮明地暴露在新媒體上,還行使著監督他人、評議社會的權利;他們緊跟時代脈搏,成為輿論領袖,他們的話語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這些“草根公眾”也許並不是位高權重的政治領域的精英,也非社會上的知名人士,他們是各行各業的普通人,他們用自己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牽動著社會輿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城鄉規劃法》中對違章建築是怎樣界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