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寧寧說的話

    【關於割麥子的那些事兒】

    老家村子裡面已經有七八年不種小麥了,現在被種植蘋果樹和蔬菜大棚已經取代了,很顯然在甘肅農村裡面,種植小麥是帶動不了村民致富的。

    所以關於割麥和種麥的記憶大多數停留在小學和初中的記憶裡面,當然小學割麥時候的記憶最有意思。

    那時候我家的麥子就種在河灘和山上,和村子裡面其他人家一樣,也種的四五畝,由於整個村子土地有限且多山比較貧瘠。所以這就算是比較多的了。

    小學第二學期最後三個星期就是開始收割小麥的時候了,這個動作可以一直持續到暑假裡面,如果是種的小麥多的話,可以持續到暑假將近一半時間。

    割麥子那個時候我不會割,但是會往回家拉麥子啊,那時候有一個小推車,是爺爺給我做的,一次可以推三四捆麥子,算是給家裡出了一份力氣,想著長大後可以拿鐮刀割麥子可以拿架子車甚至開著車來拉麥子,但是現在不種麥子了,這些就只能是停留在心中一個美好的願望了。

    割麥子的時候天氣很熱,早上要起個大早,天快亮的時候趁著田間的露珠去地裡割麥子,這個時候麥稈柔軟不容易裂開。早上幹到十點多就熱的幹不了了,到下午三點又去山上割麥子,一直幹到晚上七點甚至是八點天黑。

    期間下午經常會有雷陣雨把我們趕回家或者是困在山上,當然這個也是最怕的,不過還好,天氣這麼熱,下一場持續時間短暫的雷陣雨,算是驅散了一些酷暑難耐。

    那時候最喜歡的就是兩件事情,一個是麥子地裡面的野雞蛋,一個就是揚場脫麥子,小時候總感覺這兩件事情最有趣,第一件有些神秘有趣感,第二件事純粹就是玩樂。

  • 2 # 放飛青鳥

    又要迎來一年一度的麥收季

    如今很多人家裡已不種麥子了

    即使有麥田,也大都是機械化收割

    那些年割麥、垛麥、打麥、曬麥

    躺在麥垛上打滾、數星星的日子

    也一去不復返了……

    下面的這些場景,是我們兒時或辛酸或溫暖的記憶,這樣的場景恐怕以後再也看不到了,盛夏搶糧,老人, 孩子全民參與。曾記得先輩們高超的割麥技術—又快又多,麥茬又短又平,而現代收割機割的麥茬,高低不一。

    早上父母把割回來的麥子散落到場裡,先讓太陽暴曬,然後一遍一遍的翻,等到下午太陽把麥稈曬乾了,再讓拖拉機一遍一遍碾,直到麥粒與麥杆脫離。

    週而復始,一圈接著一圈狂轉碾場。碾完之後,接著翻場,碾場的時間一定要選在太陽最烈最熱的時候,如果時間過了,麥粒與麥杆就不好脫離了。

    等碾場完了之後,緊接著就要開始揚麥了,那時候只有少數有條件的用電風扇揚場。

    揚麥場景,那時候還可以用的是自然風,還得看老天脾氣。揚麥的確是一個難以掌握的技術,一個真正的莊稼漢是必須掌握的。麥粒和麥穗分離要經過很多次揚場分離。年齡越大的人揚場水平越高,塵土和柴屑飛走了,麥粒堆積的很乾淨。

    趁天還沒黑,大家爭分奪秒的把曬乾的麥子裝進口袋,那時候暴雨說來就來。那時候最怕的就是幫大人張口袋,一股土腥味,但還是忍著一麻袋一麻袋的往裡灌。

    炎熱的夏季,大樹底下涼快至極,但勞作的人們沒有機會享受這一絲清涼。幹農活也需要團隊協作,有時候幾家人一起協作,密切合作一起幹活,汗水與快樂一起飛揚。那時候看著大人把麥秸一層層堆起來,覺得好厲害啊!

    下一步曬麥子,現在已經看不到這樣的大場了,好懷念以前的大場,晚上小朋友一起玩遊戲。晚上裝起來,白天又倒出來曬,一遍又一遍的暴曬,一直到全部曬乾,每一粒小麥蘊含著農民多少汗水與辛勞。小孩子無憂無慮的坐在口袋上,或者躺在麥堆上,盡情的玩耍。

    這一袋袋沉甸甸的麥子,

    才是真正意義上的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是農民朋友一年的辛苦換來的勞動成果

    看到這些場景,

    你有沒有回憶起自己的童年呢?

  • 3 # 鄉村黑嫂

    那麼,都有什麼印象深刻的記憶呢?

    一、關於熱和扎

    麥子正在夏季成熟,收割時天氣正熱。空氣中滿是熱浪,地面可以看到升騰的蒸汽,走在田間小路上,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味道直向鼻子裡鑽,讓人聞著就覺得身上發癢。

    很多人對麥芒都非常恐懼,太扎人了。而且沾在衣服上就下不來,光膀子又不敢,只能硬忍著。

    但人們幹活的熱情很高,而且都是在搶收,誰都害怕會突然下雨,因為那時候的收麥持續時間是很長的,基本上都得半個月到二十天左右,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比如割、拉、碾、揚、曬、裝、運等等,這麼多的活,必須每一項都做到完美。而在這些活中,個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割和曬。

    二、關於割麥和曬麥

    之所以說這兩樣印象深刻,是開始割時都是帶著緊繃的神經,麥天正式開始了。而曬時,則大多都心理開始放鬆,而且曬麥不用幹啥活,看著就行,心裡別提多舒服了。

    先說割。

    那時候都是用鐮刀人工割,彎腰在Sunny下,麥田裡全都是這樣的人,誰割得快會受到別人誇獎,但只有自己知道有多腰疼。

    一般情況下,最快的人一天能割一畝地,彎下腰就不再直了,一直割,小時候看到這樣的人簡直崇拜得不行。我個人則割兩下就需要抬腰,然後四處看,心裡光想跟樹蔭下去,再不行了就裝肚子疼頭疼。

    曬麥子時看麥子是我最喜歡乾的一項工作,坐在木頭推車上,樹葉不停的颳著,看著別人在Sunny下幹活,心裡別提多舒服了。

    總結:現在的割麥和過去已經完全不同,以前需要二十天,現在需要二十分鐘。這在過去是不敢想象的,這也從側面說明了中國的快速發展,這種發展是體現在方方面面的。我們無法想象以後的農業發展,但相信會越來越好。

  • 4 # 豬豬俠超正義

    我是農村來的,父母都是農民,不過我沒有割麥的記憶,只有割稻的記憶。

    不過自己的記憶總不如從父母那裡聽來的有趣。

    父母口中的我,割稻時就喜歡讓父母“畫地圖”,割好一個區域,讓我去“攻略”,大概一天能割個倆平方;是地裡蟲子的剋星,因為總是偷懶拿鐮刀刀蟲玩;是吃瓜的王者,眼裡只盯著瓜。

    據說我在地裡最大的作用就是去沁泉水那裡裝一大瓶甘甜的泉水。

  • 5 # 董鎏銅

    小時候割麥是用鐮刀一刀一刀下去割的,割好之後還要人力裝車運到寬敞的場地用石輥"壓出麥穗。。直到現在依舊回憶滿滿,那時候沒有收割機。。充滿童年的趣味。。

  • 6 # lihuay

    小時候割麥是用鐮刀一刀一刀下去割的,鐮刀控制不好還會割到腿,小時候小,家裡地多,家裡爸爸上班沒時間,我們幾個孩子和爺爺媽媽一起去,(我爸晚上也會去)割好之後還要人力裝車運到寬敞的場地(那時候叫大場)用石輥"壓出麥穗,等大點了,就用拖拉機壓了。有時候晚上也會在大場那搭個棚子和家裡大人一起看場睡覺,如果天氣不好,周邊的都會一起幫忙的,直到現在依舊回憶滿滿,那時候沒有收割機,充滿童年的趣味,想想也挺開心的

  • 7 # 生活必須向前

    小時候收小麥的情形

    又到一年收小麥的時候了,現在收小麥,很少是人工割麥子了,都是用收割機,想想真是省了農民很多事,也不會那麼累的,對比以前收小麥的氣候,真的很幸福了。

    在我們小的時候,家裡的地不算太多三畝多地,在那個時候都感覺好多,沒到收小麥的時候,我爺爺就會把我那出嫁的幾個姑姑叫回來幹活,真的夠幹好幾天的,當時都用鐮刀割麥子,溫度也是一天比一天高。

    我跟弟弟小,不能用鐮刀,我們都是幹寫雜活,沒水回家拿水,拿吃的。我弟小,就是在地頭做,有一年收麥子的時候,當時還都是人拉的平車,我弟在上邊睡覺,我回家拿水,他就在大太陽底睡得,背上還是肚子上,忘記了,給曬掉一層皮,蠻嚴重的,當時家人也吵一架。

    當時收好的小麥都是捆成一捆一捆的,每家都有一大塊地專門的用石墩軋的地方,小麥收好在拉到場上,我們小孩就在那邊看著,當時還有一個姑姑沒有嫁人,她在割麥子的時候,用鐮刀,不小心把大拇指割一個大口子,小時候因為用鐮刀幹活割到手的可不少。

    其實小時候每次收麥子的時候,雖然累,但是也都高興,因為那時的家人都在家,當時在外地幹活的也都回來農忙。

    想想現在的生活確實真的好了,讓老百姓輕鬆了收了麥子有的在收好就賣了,連拉去家都不用。但是現在家人在一起的時間確實越來越少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駐德國大使以強硬著稱,他會接替蓬佩奧的職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