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書劍飄零1218

    先看看《文化苦旅》都得到那些榮譽,節選一些:

    上海市優秀圖書一等獎

    臺灣最佳讀書獎

    上海市出版一等獎

    全國金鑰匙圖書一等獎

    還有一些不一一列舉。

    《文化苦旅》作為秋雨先生,走出上海戲劇學院的第一部散文,而且是開一代文風的散文作品。很多人第一次看的時候都有些奇怪,這些散文怎麼看起來有些像小說,甚至還有情節。我讀初中的時候,第一次在高中課本看到本書的一篇,到現在都清晰的記得是《道士塔》。

    那是一次思念的讀書之旅,雖然有些詫異,怎麼散文還可以這麼寫。但隨即就被精彩的內容吸引!文中寫斯坦因用買白菜的價格,從王道士手中買去中國最燦爛的文化瑰寶。一個世界級的文化寶庫,竟然只有一個大字不識的道士看管,斯坦因運走文物的時侯,西天的晚霞像是在滴血!

    我甚至還記得裡面引用的一首詩,

    我好恨

    恨我沒能早生一個世紀

    使我能與你對視著……

    (中間有些模糊了)

    決勝負於城下

    我記得書中的大部分篇目,書幾乎被翻爛,還是在沒事的時候看一看。《黃州突圍》寫黃州成就了蘇軾,蘇軾也成就了黃州,當蘇軾披枷帶鎖被抓,整個民族在丟人。《風雨天一閣》寫書的儲存和文化的傳承,《寧古塔》寫文字獄和文人學者對地方文化習俗的影響,《巴金百年》寫文革對學者文人的影響和文化人的良知……

    究其根本,是《文化苦旅》將大部分文人學者認為艱深,而且會愈加艱深的文化,用一種淺顯的近小說化的散文表達了出來(這種方式來源於史記),讓大部分稍微上過學的人都能看懂,並且有所感觸。這樣能引起讀者共鳴的書,實質上就和能引起觀影者共鳴而票房大賣的(戰狼2)以及(前任3)一樣。

    再有一點,當時整個文壇死氣沉沉,中國剛走出wg十年左右,還沒有一種現象級的文化出現,而《文化苦旅》以其出眾的文筆,敏捷的才思,以及秋雨先生幾十年對於中國文化的思考,通通都融入了本書,天時地利之下,也就成了暢銷書。

    再有一點,當時國內對於本書,鋪天蓋地的批判,以及鋪天蓋地的盜版。批判的太多,即使沒聽說的人也好奇,到底是什麼書,怎麼這麼多人批判,買一本看看!盜版太多,價錢又便宜,那個時候,盜版的傳播比正版廣的太多,受眾自然也多!

    事實上,經典永遠是經典。在本書出版進二十年之後的2011年,海外幾十家花華文媒體,評選最暢銷的十本書,秋雨先生一人獨佔四本,《文化苦旅》赫然在列,已經可以說明問題所在。

    以我來說,我其實更喜歡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在我心中,秋雨先生的書,應該是《山居筆記》排第一,《文化苦旅》排第二,《尋覓中華》排第三。其餘《借我一生》、《中國文脈》、《千年一嘆》等等,見仁見智!

  • 2 # 靜靜de頓河

    謝謝邀請。題主說的不假,這也是一個老話題,《文化苦旅》的確是“暢銷書”裡的暢銷書,自1992年出版以來,就保持了相當長時間的關注熱度和閱讀狂潮,一時間有“洛陽紙貴”之感,此後文化學者餘秋雨也成為一種文化現象的代名詞。任何一本書的暢銷,或者說是文化現象的出現,都不會是簡單的、孤立的,《文化苦旅》也不例外。

    《文化苦旅》打開了文學走進大眾的另一種方式。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很多作家、詩人、評論家們,都在呼籲作品要貼近時代、關注現實,但說歸說,文學作品的走向依然是沿著創作者的主觀意識信步遊走,與大眾的接受度之間,始終隔著一道看不見又非常堅實的門,於是精英創作者自說自話,普通大眾甚至連冷眼看的心情都沒有。就在這個多少有些尷尬的時候,帶著對大眾滿滿誠意的《文化苦旅》橫空出世,這種意外是有著格外的驚喜的。在書中,作者沒有擺出居高臨下的姿態,沒有斷言這是對的、那是錯的,不管是說歷史,還是論人物,都是“開放式”的,更像朋友們之間的聊天。在這本書裡,文學不再神秘,也不再是“高大上”,餘秋雨先生用學者的儒雅、智者的豁達彌合了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隔閡,打開了那道封閉之門。

    《文化苦旅》讓歷史變得不再顯得古老神秘。《文化苦旅》一個“旅”字,實際上也巧妙的點出了這本書的體裁——這是一本作者的遊記。遊記這種形式的散文,歷來是很受人歡迎的,因為它在某種程度上契合了人們對遠方的嚮往,對未知的好奇。在《文化苦旅》之前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不也是廣受追捧嘛。與三毛不同,作為大學教授、文化學者的餘秋雨,他的遊記要深沉的多,也厚重的多。餘秋雨的腳步沒有邁向名山大川,而是堅定的落在了一些鮮為人知的歷史遺蹟,都江堰、莫高窟、陽關雪……在他的筆下,這些歷史遺蹟變得不再蒼桑,不再神秘,變得有血有肉,變得充滿活力,在這本書裡,我們感受到了異域風情,又在追尋中填補了自己某些歷史知識的空白,當真是收穫滿滿啊!

    《文化苦旅》的暢銷還得益於其優美細膩的文筆。古人早就說過,“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具體到一本書,即使立意再高深、思想再深刻,如果語言晦澀難懂,也會少有人問津,更談不上暢銷了。文筆恰恰是餘秋雨先生的強項,他戲劇文學系出身,年紀輕輕就已經成為文學教授,說他是學富五車一點都不為過。淵博的歷史文化知識、厚實的文學素養,加上對骨子裡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痴迷,讓他的《文化苦旅》,每一篇文章都有理有據,每一篇文章都文采飛揚,每一篇文章又都飽含深情,讓我們不但看到了他身上的天才稟賦,更看到了一顆對民族文化的赤子之心!

    從個人角度講,我非常喜歡餘秋雨先生的作品,除了上面說的這些,我也比較推崇他獨特的審美理念,在他的文章裡有批判、有惋惜,但更有反思,儒雅中透著憂患,冷峻中帶著理性,這或許也是《文化苦旅》暢銷的另一個緣由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pt怎麼做這種鏤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