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本夏

    張良是謀士,謀士最擅長的就是謀,張良跟隨劉邦打天下,戰功赫赫,揚名天下。劉邦打敗項羽建立大漢王朝。

    劉邦登基後,張良就開始稱病,慢慢的現實在人們的視線中。這就讓許多人感到納悶,難道張良真的有病?是的張良真的有病,他首先是有胃病,這點在史料上有記載,胃口不好,吃不下東西,臉色蠟黃。但主要的是心病。張良跟隨劉邦這麼多年,憑他的智慧他還看不出劉邦的那點小九九嘛!

    功名對於張良來說沒有吸引力,他本就是貴族出身,家境殷實,他跟隨劉邦並不是為了物質享受,而是想透過劉邦的平臺證明自己的能力,實現自己的價值,這一點他已經做到了,劉邦登基後,張良的價值就沒有了。

    張良熟讀歷史,對於商鞅的結局很是害怕,所以他學習范蠡功成身退。他當然懂得‘’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加上他本身就是一個謀士,也沒有兵權,所以劉邦對他也就非常放心。劉邦對張良是敬重,張良為劉邦建立大漢,立下了最大的功勞,可以說沒有張良就沒有大漢王朝。張良的人生價值是體現在名上。所以他能夠善終。

  • 2 # 趣說正史

    張良之所以排名不高,主要與劉邦軍功集團的組成結構相關。

    張良作為著名謀士,為劉邦建功立業屢獻奇謀。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提到劉邦評價張良:“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充分肯定了張良的功勞。

    但是,劉邦奪取天下主要靠的是武將,而這批人以劉邦為中心,根據加入沛公隊伍的早晚大體可以分為幾波。最為核心的一波是沛縣隨劉邦起事者,其次是其他義軍加入者,再是秦地將帥,最後是項羽集團的人員。張良雖有大才,但並不屬於最靠近核心的那一圈,並不叫蕭何、樊噲、夏侯嬰等一眾兄弟。

    從劉邦本人的生活經歷以及後來衣錦還鄉的舉動來看,劉邦是非常重視鄉情鄉誼的。雖是論功行賞,但其中還是摻雜了一些主觀意見。

    另外一方面,張良作為南韓貴族子弟,對於排名本身或許並不在意,他在意的是報秦滅國之仇。作為一個謀士已經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總的來說,張良被排到60多位確實不太合理,但屬於可以理解的範圍。

    參考資料:

    《史記》;

    《漢書》;

    李開元《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

  • 3 # 科技商業史

    幕後英雄總是不如人前偶像被關注的少。

    首先,這樣排名是由現實政治意義的。畢竟動嘴的總是不如動刀的付出的多。如果過分強調謀士的作用,前方賣命的將士自然會鳴不平,但是歷史總會為這些幕後付出的人以公正的評價的。

    其次,謀士的功勞不可量化或者說不可考量。一線軍隊可以以殺敵數來論功行賞,而幕後出謀劃策的謀士卻沒有一個具體的考量標準。畢竟謀士失策,又不是他自己承擔後果,而是由具體執行命令的將士來承擔損失。打贏了,謀士的功勞,輸了,這屆將士不行。讓誰誰也不能認同啊。

    最後,這可能是張良自己的要求,或者張良的事蹟在後代給神話了。正所謂高處不勝寒,張良深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道理,所以聰明如張良的人都會拼了命保持低調,以免落個不得善終的晚年。看看漢朝開國功臣就知道,那些功勞簿靠前的,幾乎沒有可以倖免於難的。反倒是張良晚年過得還算自在。第二種可能性就是後代把張良的功績過度誇張了,就像諸葛亮或者鬼谷子一樣,把他的事蹟給神話了,所以才會對他的待遇感覺不公。

  • 4 # 阿毛1m1l

    張良是為了明哲保身而已,當時劉邦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子房首功也,自擇其三萬戶”!但是張良卻說:“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可見張良其實對劉邦的封賞屢次推脫,知進退,才得以後來的善終。張良功高蓋主,也信奉道家,不願意沾染這些罷了!

  • 5 # 歷史是杯酒

    漢高祖劉邦之所以能在楚漢之爭中由弱轉強,最終戰勝項羽,奪得天下,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便是“能與天下人共利”。因此,從漢六年(公元前201)開始,劉邦便開始剖符封功臣,這個符是由兩半組成,受封的功臣拿著一半,另一半存在皇家檔案,以作憑照。這時候封蕭何、曹參等為徹侯,他在位時期,功臣封侯者一百三十七人,與外戚合計,凡一百四十三人。封爵的時候還有誓約:"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也就是說功臣的封國是可以傳給後代的。

    在論功行賞時中,蕭何排第一,眾武將不服,劉邦卻說:追殺獸兔的是狗,而發蹤指揮狗的是人。“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

    而在排位次時,也想把蕭何排第一,但想不出駁倒武將的理由,鄂千秋幫忙說:“曹參雖有野戰之功,但這是一時的事。蕭何全關中,供前線,此萬世之功。奈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萬事之功哉!蕭何第一,曹參第二。”於是劉邦賜蕭何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封為酇侯,食邑八千戶。而曹參雖戰功最多,卻都是“狗功”,也就排在第二。

    劉邦在總結楚漢之爭的勝利的原因時,他認為能用三傑是非常重要的一條。三傑,即張良、蕭何和韓信,而以張良為首。劉邦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按道理說張良立的也是“人功”,而非“狗功”,但是張良在漢初分封時卻僅僅只排第62位,這又是為何呢?這應該和他謙抑自守的性格有關。漢六年(公元前201)封功臣時,張良雖沒有戰功,然以運籌帷幄為劉邦所看重,讓其自己選擇齊三萬戶。張良卻說:“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因而他被封為留侯。晚年的張良,他更是活的瀟灑,他表示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致力於學習辟穀、導引、輕身之術,連正常的飲食都沒有。到劉邦死後,在呂后的逼迫下,才恢復了日常的飲食。到呂后元年(公元前187年)死,諡文成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