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固德威紅薯深加工
-
2 # 小妹妹36
其實瓜子是國外傳過來的,華人能嗑瓜子其實還得感謝哥倫布,這要從哥倫布航海探險說起,葵花,南瓜,玉米,紅薯,土豆一樣,得益於哥倫布的美洲發現,然後傳入了中國
其實瓜子是國外傳過來的,華人能嗑瓜子其實還得感謝哥倫布,這要從哥倫布航海探險說起,葵花,南瓜,玉米,紅薯,土豆一樣,得益於哥倫布的美洲發現,然後傳入了中國
論紅薯的中國光榮發展史
400年前紅薯“秘密”來華 養活了大半華人
在飲食文化豐富多彩的21世紀提及紅薯,大家早已見怪不怪,不自覺帶有一股鄉土氣息,是一種十分接地氣的小吃零食、稀飯伴侶。可你知道在425年前---明王朝時期,紅薯
傳入大明國土時,甚是歷經了一番波折才有驚無險的來到如今的廣東、福建地區,直至清代才在全國範圍內推廣種植,造福了數億民眾,積累了大大功德。
紅薯初次亮相 驚豔眾人味蕾
紅薯原產於南美的秘魯、厄瓜多、墨西哥一帶,隨著各國早期探險風潮湧起和海商們的貿易洲際往來,紅薯走出其故鄉,逐漸來到到歐洲、亞洲等有人類的陌生國度。
1492年,西班牙著名Nautilus、冒險家哥倫布,開啟了人生中的首次遠洋探險,並發現了美洲大陸。在中南美群島,哥倫布見到了當地的作物---紅薯,並於返航時,將其帶回西班牙,作為禮物敬獻給女王伊莎貝拉。想來是紅薯美妙的香氣與口感征服了女王,16世紀初,紅薯已經普遍種植於西班牙各處。
16世紀中期,大航海時代的發展,西班牙的海上航線遍佈世界各處,抵達菲律賓後,西班牙殖民者認為當地的作物不足以養活士兵們,於是將紅薯從美洲引進了菲律賓,廣泛種植於馬尼拉和摩鹿加島,熱帶氣候更適宜紅薯生長,年產千斤的豐厚果實,解決了當地的糧食不足問題,並受到當地土著人的熱烈喜愛。
引種入華遇阻 陳氏父子巧思妙招渡難關
1593年(大明萬曆年間),福建長樂商人陳振龍攜其子陳經綸隨商隊來到菲律賓呂宋島東岸的馬尼拉,在那裡,見到了漫山遍野的紅薯田,人生中初次品嚐了紅薯,感受到了紅薯獨特的清甜香氣和令人滿足的飽腹感。
陳振龍瞭解到紅薯不僅種植方法簡便,更具有耐乾旱、耐貧瘠、易移栽、易繁殖、營養豐富、味道甘美、高產量的優點。聯想到家鄉百姓飽受颱風暴雨等天災以及倭寇侵擾,糧食短缺、困苦不堪,當下便決定一定要把紅薯這種作物帶回家鄉種植,讓所有人都能品嚐到這種美味的糧食。
然而,當地西班牙殖民者制定有相當嚴苛的禁止帶出法令,面對各個口岸的森嚴盤查,陳振龍和兒子向當地的百姓學習紅薯栽種養植方法,然後想出妙招將一根紅薯藤交纏編織在一條纜繩中,躲過西班牙殖民者的關卡,成功踏上回福建老家的商船,經七天七夜的航行,有驚無險的將紅薯秘密帶入中國!
初次試種大獲成功 天降災難紅薯立奇功
陳氏父子回鄉之後,上書給福建巡撫金學曾,談及紅薯種植的益處,建議進行試種培育,並最先於自家田地試種紅薯。據歷史資料記載,四個月後翻開土地,果然見大大小小的紅薯形狀飽滿,聞之香氣逼人,食之味如蜜棗!於是,立馬再次進言遊說巡撫金學曾,恰在此時,福建全省大旱,面臨嚴峻的物資、糧食短缺問題,巡撫金學曾不再猶豫,下令福建各地開始推廣種植紅薯,使福建得以度過這次糧食危機,極大緩解了溫飽問題。
為紀念陳振龍引進薯種和金學曾推廣種植之功績,閩人曾在福清縣建立報功祠,供後世瞻仰。百年後的清朝,陳氏後代著書《金薯傳習錄》,詳細記錄了家族推行紅薯的歷程。現存“先薯亭”,建於1957年。
全國推行傳種 紅薯助人口闖關
陳氏家族後代子孫由此開始全國範圍內的紅薯推廣,先後在浙江寧波、山東膠州、青島、益都一帶,河南、廣東一帶推廣試種紅薯。在黃河流域山東、河南地區,自然災害較多,紅薯推廣種植,普及度較高,而在長江流域浙江、江蘇等魚米之鄉,反而推行不易,遇到諸多挫折。明朝時,紅薯已在東南沿海一帶廣為人知,直至入清之後,福建人將其逐漸推廣到內地。
公元1736年,乾隆登基。
公元1741年,乾隆六年第一次全華人口統計的數字為1.4341億,當時華人口的年增長率約為1.29%,即每年大約要多出258萬人。
到公元1795年,乾隆六十年時增長到2.9696億,遠超此前歷史上任何時代,清王朝完成了人口闖關。同時,單一滯後的經濟發展模式,封建落後的傳統農業耕作方式,遠遠比不上人口翻倍增長的速度,人地矛盾愈加激烈。
人口增速過快 紅薯、玉米、土豆成救命寶物
清王朝時期前所未有的人口增長已經接近原來的土地承載力極限,無法調和的統治階級矛盾,造成大量底層百姓食不果腹,而隨著陳家後人陳世元持續努力的在全國推廣種植紅薯,以及土豆、玉米、辣椒的引進並廣泛傳播開來,這些難題有了解決方法。
土豆和玉米同樣容易養活,且更加耐旱,非常適合大規模種植。中國土地上大量難以灌溉的沙地旱地、山丘因為它們的到來,終於有了用武之地,被視作耕地而得到有效的開發利用。得到了政府認可支援,紅薯、土豆、玉米在全國到處推廣。這些外來高產農作物大大提高了當時的糧食總產量,正是因為它們,清王朝才有可能養活比以往任何一個王朝都要多得多的人口,並放心的去生養更多的人口。
百年時光已過,不但是國家的的發展歷程,一代代華人也經歷了難以想象的歷練與磨難,這些糧食作物傳入中國,改善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條件,改變了中國的歷史,也改變了中國的糧食結構,而且使大量華人在百年間度過了數次的天災人禍。時至今日13億的人口總數,再回想起明末清初剛剛上億的人口數量,相信小小紅薯,也盡了它最大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