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60429491149
-
2 # 老街味道
問題:唐太宗李世民對於唐詩的發展有什麼貢獻?
。。。。。。。
前言唐太宗是一位文武全才的詩人皇帝,自古以來但凡有作為的皇帝,在其詩歌中大多有建功立業、愛惜人才、追憶戎馬生涯等豪放之氣。
例如漢高祖劉邦有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漢武帝有《秋風辭》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魏武帝曹操有“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唐太宗李世民也有“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一、李世民的幾首代表作 看出格律詩的演變1、失黏的絕句《賦蕭瑀》: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其中疾風知勁草來自於《東觀漢記·王霸傳》,王霸在劉秀低谷之時不離不棄,因此劉秀說道:“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始驗疾風知勁草。”
對於大臣來說,李世民用此典故贈詩是莫大的榮譽。王霸是東漢光武帝的雲臺二十八將之一,蕭瑀是唐太宗二十四功臣之一,這個用典恰如其分。
2、早期的五言律詩《詠風(》隋末唐初·李世民)
蕭條起關塞,搖颺下蓬瀛。拂林花亂彩,響谷鳥分聲。披雲羅影散,泛水織文生。勞歌大風曲,威加四海清。這首詩具備唐朝初期五言律的特點,首聯失對,後面三聯失黏,但句式都符合格律詩的規則
3、七言律詩《焚經臺》(隋末唐初·李世民) 【灰】韻門徑蕭蕭長綠苔,一回登此一徘徊。青牛謾說函關去,白馬親從印土來。確實是非憑烈焰,要分真偽築高臺。春風也解嫌狼籍,吹盡當年道教灰 。4、近體絕句《賦得臨池柳》(隋末唐初·李世民) 押魚韻
岸曲絲陰聚,波移帶影疏。還將眉裡翠,來就鏡中舒。
從這4首詩可以看出,前兩首是不標準的近體詩(格律詩),後兩首是標準的格律詩。李世民雖然有失黏失對的律詩,也有這種完全符合標準的七律、五絕。這正是格律詩從永明體過渡到唐朝成熟期之間的產物。
二、對於詩人唐太宗的評價1、齊梁舊習
李世民的詩被一些人認為風骨荏弱,未能擺脫齊梁舊習,明代鍾惺在《唐詩歸》中說:
太宗詩終帶陳隋滯響,讀之不能暢人。取其豔而秀者,句有餘而篇不足。這一類的詩,例如《採芙蓉》結伴戲方塘,攜手上雕航。船移分細浪,風散動浮香。遊鶯無定曲,驚鳧有亂行。蓮稀釧聲斷,水廣棹歌長。棲烏還密樹,泛流歸建章。2、一變而唐
徐獻忠《唐詩品》評價高得多:
文皇生更隋代,早事藝文,習氣既閒,神標復秀,故綺發天葩,輝揚內藻,聲音之本,不徒然矣,及乎大業成就,神氣充揚,延攬英賢,流徽四座,其遊幸諸作,宮徵鏗然,六朝浮靡之習,一變而唐,雖綺麗鮮錯,而雅道立矣,其為一代之祖,又何疑焉?這一類詩例如剛才的《賦蕭瑀》等,包括這一首不太標準的五言排律《宴中山》:
驅馬出遼陽,萬里轉旂常。對敵六奇舉,臨戎八陣張。斬鯨澄碧海,卷霧掃扶桑。昔去蘭縈翠,今來桂染芳。雲芝浮碎葉,冰鏡上朝光。回首長安道,方歡宴柏梁。文皇帝是唐太宗死後最初的諡號,“六朝浮靡之習,一變而唐”的評價彷彿在說初唐四傑的陳子昂,陳子昂生於公元659年,李世民生於599年,並649去世,10年後大舉"風骨""興寄"主張的陳子昂才出生。
可見唐太宗雖然也有一些齊梁風氣的作品,但是對後人影響更大的是有些詩能夠“六朝浮靡之習,一變而唐”。
結束語唐太宗李世民在六朝浮靡詩風中,對於唐詩發展確有開創之功。唐太宗有《太宗集》四十卷,可惜他雖然貴為皇帝,卻和唐朝多數詩人一樣,大部分作品沒有流傳下來。《全唐詩》僅僅存其詩1卷,加上其他選本的收錄,至今流傳下來的詩大約百首左右,大家都知道同樣愛寫詩的乾隆皇帝留下了幾萬首詩。
回覆列表
.唐太宗文冶武功,。在他統冶時期,文化百花齊放,各種文人墨客怪才數之不盡。
唐太宗看重詩人,李義府因一直《詠烏》詩被被挌提拔。
太宗勵精圖冶,有始有終,涇濟高漲,文化發達,國力強盛,史稱"貞觀之冶″,為唐詩的繁榮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基礎。他從登基紅來就詔令全國:有隋御宇,政刻形煩,上懷猜阻,下無和暢。致使朋友遊好,慶弔不通。卿士聯官,請問斯絕。自今以後,宜革前弊,庶上下安泰,品物鹹通。佈告天下,使知朕意。
從此,唐代的官俗民風為之一變,上下文融和暢的局面逐漸成。從唐太宗開始,唐代帝王大都心胸較為開闊,即使向李白那樣"戲萬乘如僚友,視儔列如草芥的傲慢,壯甫那樣"紈絝不餓死,儒家多誤身"的激惰,白居易那樣"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兩絲,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的直諷,都沒有受到責罰。相反,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都十分欣賞他們傑出的詩才。這種寬鬆的政冶環境,無疑為唐詩題材內容的拓展和多種風挌流派的形成都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同時唐太宗自己也是一位出色!的詩人。在萬機之暇,遊息藝文,先後開謅文學館,弘文館招攬文學之土,經常吟詠唱和。他還特別汪重科舉詩賦取士制度的完善,在.端門見新科進士綴行而出,太宗高興地說:"天下英雄都到我這裡來了。太宗又採取多種形式,延請四方文學之士,予以重獎,當時人稱登瀛州(神仙之地),這些措施使詩人們贏得了社會的榮譽和尊重。
唐太宗謙虛好學,向手下大臣求教。他捉倡詩風雅正,不斷端正自己的詩凡。
唐太宗對詩歌的愛好,以及他所採取的一系列提倡詩歌,優待詩人的得力措施,一直影響著以後的帝王們,影響著唐代詩歌的普及繁榮。這也正是″上有行者,下必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