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歷史上司馬錯定巴蜀,浮江伐楚,為秦國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作為司馬錯八世孫的司馬遷卻沒為他列傳!
6
回覆列表
  • 1 # 純鈞LHGR

    很簡單,因為資料不足。

    目前得到的司馬錯的資料,都是後來考古學家在發掘其他資料時,因司馬錯與之相關,所以從側面瞭解到的。

    根據《史記》上對司馬錯的描述,只是簡略介紹了司馬錯的功績,其餘細節都是“注”裡的,某些方面還不如《戰國策》更全面,而三家注和《戰國策》時間更晚,或許是因為後來又得到了新的資料,才能對司馬錯的生平事蹟予以補充。

    司馬遷著《史記》時,更注重有始有終,本著嚴謹二字,以備考、據。如果是當時現有的資料難以考證的事蹟,除了上古傳說裡帝、王那個級別的人物,其他人任誰也是留不下列傳的。而司馬錯恰恰是個“無始無終”的人物,很顯然他也比帝王級差得遠,自然就沒機會得到列傳了。

    更何況,司馬錯是司馬遷的八世祖,如果給他開綠燈,未免瓜田李下,司馬遷便更要謹慎了。

  • 2 # 識小錄

    第一,關於司馬錯,最為著名的恐怕就是他和張儀的論爭,司馬錯力主伐巴蜀,結果證明司馬錯是對的。他的言行在《張儀列傳》《秦本紀》中已經有了記載。

    第二,好司馬錯一生最大的功績,應該就是為秦國取了巴蜀之地,為秦國打下了更為堅實的基礎。但是相對而言,當時秦國功勳最大的臣子,應該是張儀。秦人統一以前的百餘年時間裡,名將能臣輩出,不可能每個人都列傳,只能選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名臣即可。許多臣子的言行,在其他人的列傳中已經有記載。如果另立一傳,便又要重複一遍,這樣史書將會有大量的繁蕪內容,不可卒讀。

    第三,司馬錯的確與司馬遷有血緣關係。司馬遷對自己家族歷史的追溯,在《太史公自序》中就已經作了梳理了,所以沒有必要為了講述家族歷史而為司馬錯立一個傳。

    司馬遷的《史記》是紀傳體通史,是以人為主,這種史書自有其侷限性,主要表現在某個事件,在不同的篇章中會重複提到,比如項羽本紀和高祖本紀當然都得提到鴻門宴吧,但是這一件事情不可能講兩遍,所以太史公就選擇在《項羽本紀》中講,而不在《高祖本紀》中講。同樣的道理,為了規避這種重複的情況,司馬遷在選擇列誰人入傳時當然就需要謹慎了,選取當時最有代表性、同時功勳也最大的人,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所以綜上所述,沒有為司馬錯列傳是很正常的事情。

  • 3 # 七月流火140400643

    個人覺得,這個問題提的不太準確。司馬錯是司馬遷的祖上。按《史記》的體例,司馬遷共寫了十二《本記》,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但列傳只有六十九篇,最後一篇是《太史公自序》。它雖不以列傳命名,實際上也是列傳之一,它是以列傳排序的。因此,《太史公自序》實際上就是司馬家的家族傳記。在這裡,司馬遷介紹了自己家族的歷史傳承,司馬錯的情況,有簡單介紹。因此,這個問題不能說司馬錯在《史記》中無傳,而是沒有為之單獨列傳。

    為什麼司馬遷沒有為自己的祖宗,歷史上這麼厲害的一個人物單獨列傳,我想原因並不複雜,就是司馬錯的事蹟,以及他對歷史的影響達不到單獨立傳的標準。從這個事情上,可以看出司馬遷修史的態度是嚴謹的,不會因為自己的原因,改變內心的標準。

    紀傳體是司馬遷創造的不同於之前記年體的新寫史方式。在二十四史之中,它也是比較獨特的一部。後世修史,大都繼承了司馬遷記傳的傳統,但後世所修大都是一代之史,而司馬遷所修的是一部通史,它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說起,直到漢武帝時代。時間跨度一兩千年,有確切歷史記年的時間,接近一千年。這麼長的時間,有名的歷史人物,實在是太多,不可能人人單獨列傳。我們可以簡單舉個例子。本紀中,《五帝本紀》,是五位早期五位帝王合紀。《夏本紀》《殷本紀》是夏商兩朝各十幾位帝王歷史情況的合寫。《秦本紀》也是一樣。在世家中,《吳太伯世家》,是吳國的歷史;《齊太公世家》是齊國的歷史;韓,趙,魏等國的歷史,都是合在一起寫的。

    除了諸候國的歷史都是合在一起寫的之外,人物之間在思想與學術上有相同之處的,也是合在一起寫的。比如老子、莊子與韓非子是一起列傳的是《老子韓非列傳第三》,孫子與吳起是一起列傳的。孔子的第子七十二賢人,是一同列傳的等等。

    司馬錯雖然很厲害,可是,他也並非是對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司馬遷列入合傳的許多人物,恐怕都要比司馬錯厲害,比如秦國的秦穆公,秦武公,秦襄公等,以及吳越時期的公子光,夫差,勾踐,是不是都要單人列傳呢?如果這樣的話,史記篇幅大概要比現在多出很多了。而且,記傳體的特點,是按人物寫的。同一事件會在很多人物身上出現,必然造成大量重複。讓人讀起來失去新鮮感,很累。對此,司馬遷的處理方式是,同一人物的經歷,可以在不同人物傳記中出現,但有詳有略。減少和避免重複。

    關於司馬錯,他一生最大的功績應該是為秦國平定蜀地。雖然沒有單獨列傳,他的事蹟,也都記錄下來了。它分別出現在《秦本紀》,《張儀列傳》和《太史公自敘》中。其中,《張儀列傳》的內容最豐富最詳細。司馬錯做為司馬家的名人,按說應該在《太史公自敘》中詳敘他的事蹟。但卻出現在《張儀列傳》中,道理說起來很簡單。張儀是縱橫家,他一生的功業是靠嘴建立的。而司馬錯居然能在辯論的時候把張儀打敗,更能顯出他的水平來。司馬遷放在這兒寫,當然是最恰當的。

    個人感覺,司馬遷的思想雖然和主流的儒家有所不同,但對歷史人物留名後世應以立德立功立言的標準,應該是一致的。而且,由於司馬家世代為史官,使得司馬遷對立言看得更重一些。《太史公自序》中,他以比較大的篇幅介紹了他父親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指》,之後,主要介紹他繼承父親的遺志寫出《史記》的情況。重點也是他寫歷史的原則與方法的介紹。對他自己的現實情況,反而沒提。

    就司馬家來說,司馬錯可能算是一個傑出的人物。和《史記》中大量被寫入合傳的優秀人物比起來,他也不算冤。即使和他自己的後代司馬遷比,他的光輝也是稍稍差了點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智慧家居產品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