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倩倩99196

    特點:

    1.李廣何妨老不侯

    (把自己比李廣,有才,有功):

    ①側重“何妨”,有什麼呢,沒什麼的,即使...又...,沒事沒事,是看得開,是為“豁達”“曠達”。何為“豁”?豁然開朗之“豁”。何為“曠”?“日”+“廣”,有太陽,地開闊,精神充滿Sunny,胸襟開闊廣大。

    ②側重“老不侯”,奮鬥一輩子,功勳卓著,老了也還沒等來與功勞相當的封侯,看似“何妨”(沒什麼,真的沒什麼,可是,眼淚還是委屈的不聽話地流下來,實則心裡委屈,悲憤(憑什麼啊憑什麼)。

    拓展開來,看看詩歌中其他的“蛛絲馬跡”。

    2. “鄭虔自笑窮耽酒”:

    ①側重“自笑”。像鄭虔這樣真有本事的有絕招的才子,哪怕生活貧困,際遇艱難,也依然“笑”對生活。這是“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的最佳闡釋啊,當然是豁達情懷的表現了。

    ②側重“窮”,結合註釋1,我們得知詩人宦海沉浮,生活困窘,失意潦倒,“自笑”理解為“自嘲”“自我安慰”並不為過。知人論世,有才有功卻淪為下僚,只能“耽酒”以期自我麻痺,消解憂憤,內心鬱結的悲憤可想而知。

    3.“萬里關河孤枕夢”

    ①側重“萬里關河”,此意象氣象宏大,即使白髮蒼蒼,即使屢遭冷遇,依然心懷天下,初心不改。個人得失算得了什麼!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豁達胸襟,曠達情懷,可見一斑。

    ②側重“孤枕夢”,“孤”照應前詩的“中朝舊輩”“死盡”,老朋友們——國家的棟樑之才死盡,徒留自己孤身一人,晚景淒涼,再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國家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而自己有心報國,卻只能枕上圓夢,無奈又悲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簡單的問題:誰發明的相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