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左岸電影
-
2 # 事與期待有落差
相聲不是誰發明的,是形成於清代末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相聲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說法也不完全一樣。目前來說,關於相聲的歷史大致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就是有一個基本觀點,叫做相聲可溯之源很長,可證之史很短,持這個觀點的主要是侯寶林、薛寶琨等學者,他們把相聲發展的源頭追溯到先秦時期的俳優;
第二種說法把相聲發展的起源,追溯到唐宋時期的“參軍戲”、俗講,任半塘先生等一些學者,大致上持這種觀點;
第三種說法是相聲前輩一般把相聲的歷史歸結到清代以後,大致有一百五十年左右的歷史。這三種說法角度不同,都有它的道理。
相聲的由來,經歷了像生—像聲—相聲的發展線索。像聲又稱隔壁相聲,在明代已經盛行。作為行業,起始於1870年前後。
-
3 # 老璞
一種藝術形式的形成總是有一個從源頭到雛形,再到成形,最後到成熟的過程,相聲應該也是這樣。
如果說源頭,有研究者認為宋代的“象聲”就可以算作源頭,元代雜劇中某些表演風格也具有相聲的雛形。
客觀的說,相聲不是一個人發明的,只不過是偶爾有人撂地演出用了這種表演形式,大家都覺得不錯,也採用這種形式,按照自己的想法表演自己擅長的內容,逐漸形成固定的表演形式,最後約定俗成叫做相聲。
只不過因為是最底層民眾的藝術,不登大雅之堂,所以基本上沒有留下什麼資料。現在比較公認的說法,第一位採用相聲這種形式表演的是張三祿,但這也是根據記載推測。更加明確和受認同的相聲創立者是朱紹文先生,他被推崇為相聲的祖師爺。但郭德綱在節目中曾說相聲的祖師爺是漢朝的東方朔。
相聲是目前所有傳統藝術和技術行當中,最完整的儲存了師承關係和拜師儀式的行當。
師承關係在過去相當於行業協會,對行當內的從業者起到管理、保護、扶持和互相幫助的作用。拜師相當於正式加入行當的儀式。
現在相聲行拜師,一部分人是真正喜歡,想以此為業;一部分人是投機想掙錢;一部分人是投機想出名。
當然,也許有人是為了弘揚民族藝術,有人是為了提高相聲的品味,為了學習相聲教育民眾而拜師學藝。這些都值得鼓勵,因為畢竟都真正為相聲做事。
-
4 # 閒雲野鶴1963111
如果說源頭,有研究者認為宋代的“象聲”就可以算作源頭,元代雜劇中某些表演風格也具有相聲的雛形。
客觀的說,相聲不是一個人發明的,只不過是偶爾有人撂地演出用了這種表演形式,大家都覺得不錯,也採用這種形式,按照自己的想法表演自己擅長的內容,逐漸形成固定的表演形式,最後約定俗成叫做相聲。
只不過因為是最底層民眾的藝術,不登大雅之堂,所以基本上沒有留下什麼資料。現在比較公認的說法,第一位採用相聲這種形式表演的是張三祿,但這也是根據記載推測。更加明確和受認同的相聲創立者是朱紹文先生,他被推崇為相聲的祖師爺。但郭德綱在節目中曾說相聲的祖師爺是漢朝的東方朔。
相聲是目前所有傳統藝術和技術行當中,最完整的儲存了師承關係和拜師儀式的行當。
-
5 # 道成肉身
人民群眾發明了相聲,生活孕育了相聲。相聲說學逗唱,不都是生活嗎?都是生活表達的一種需要,後來成為一門謀生的手段,那就是藝術了,起個名字叫相聲。然後江湖門派,師承派系,地域風格,和所有的藝術一樣。
-
6 # 我只是我不代表你
相聲,是說唱文學(即曲藝)的一種。
一般認為,相聲是在清代的咸豐、同治年間,由民間笑話演變而成。
相聲具有喜劇的風格,以笑為其藝術特色。以說、學、逗、唱為基本要素,以"抖包袱"(即笑料)為結構單位。
相聲的文學指令碼多用巧合打岔、錯覺誤會、明褒暗貶、強辭奪理、不懂裝懂等等各種手段,製造笑料,在一捧一逗(即捧哏和逗哏)中發展故事,步步深入地揭示主題,寓教於樂。
最初的相聲,包括現代有些相聲大師,在上臺表演時並無一定的指令碼及內容,均靠演員的現場發揮來表演(即現掛)。
但是在表演時,均禁止使用生理缺陷,倫理關係等話題來製造低階庸俗的噱頭。這也是上個月陝西的某相聲演員事件的起因。
相聲表演時,每個段子的開頭叫作:“墊話”,正題叫作:“正活",從墊話到正活中間的過渡叫作:"瓢把兒",結尾叫作:"底“。所以,又把包袱沒有抖好演砸了叫作:漏底。
相聲的表演形式,有一個人開說的叫作:單口相聲。三個人及以上的叫作:群口相聲。
一般的均是兩位演員,一捧一逗,叫作:對口相聲。
一般的都是把張三祿視為相聲表演的創始人。
張三祿,道光、咸豐年間人。別名:管兒張。北京人。他本來是八角鼓丑角藝人,後改說相聲。其代表作有:《九頭案》、《賊鬼奪刀》等。
另有:朱紹文,浙江紹興人。藝名"窮不怕"。其徒弟:春長隆。
相聲有三大發源地: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和南京夫子廟。
現代的相聲有三大家。侯家、馬家、常家。
侯家,即相聲大師侯寶林,及其子侯躍文,其徒馬季。
馬家,即相聲大師馬三立,及其子少馬爺馬志明。
常家,相聲大師常連安,及其子常寶堃、常寶霖、常寶華等等。
及後來形成的馬派,即:馬季。
蘇派:蘇文茂等。
回覆列表
清同治年間,京劇丑角朱紹文(藝名“窮不怕”)淪落天橋,以唱小曲、說笑話為生,其演出已具有相聲的雛形。
在朱紹文之前,雖有張三祿,同代有阿彥濤、沈春和等,但朱紹文成就、聲望更為突出,被相聲界約定俗成地認為“開山祖”。“從朱紹文一代開始,行業上有說相聲這一行道了,有師徒關係和行業觀念了,從而有了相聲宗譜。”
相聲創始人朱紹文,藝名窮不怕。他以說單口相聲為主,也會唱,每天開說之前,必用白沙子在地上撒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