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歲錢
壓歲錢,春節習俗之一,年夜飯後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1]
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
在歷史上,壓歲錢是分多種的,一般在新年倒計時時由長輩分給晚輩,表示壓祟。包含著長輩對晚輩的關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種就是晚輩給老人的,這個壓歲錢的“歲”指的是年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也有地方是自己過生日時給晚輩或小孩子發的紅包。
習俗起源
壓歲錢,其本真來由無考,傳說是為了壓邪祟。除夕夜吃完年夜飯,長輩要給小輩壓歲錢,以祝福晚輩平安度歲。壓歲錢是小兒新年最盼望的禮物。壓歲錢相傳起源較早,但真正在全國範圍流行是在明清時期。古代的壓歲錢有特製錢與一般通行錢兩種。特製的壓歲錢是仿製品,它的材料或銅或鐵,形狀或方或長,錢上一般刻有“吉祥如意”、“福祿壽喜”、“長命百歲”等。壓歲錢,有直接給予晚輩的,有的是在晚輩睡下後,放置其床腳或枕邊。壓歲錢本來是祝福的意義。
[2]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傳說是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為吉。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雲:“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
[1] 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繫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錢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20世紀50年代:幣制改了,壓歲錢於是也就開始五分、一毛地給,磕響頭作畢恭畢敬狀才拿得到。
20世紀60年代:那時多數家庭的經濟狀況很差,一年到頭見到糖的時間並不多。用幾塊糖替代“壓歲錢”,父母和孩子都很甜蜜。
20世紀70年代:前期經濟狀況還是不太好,但“壓歲錢”真的是錢了,拜年磕頭的孩子,大多能得到五到十元的壓歲錢。
20世紀80年:國家經濟狀況的好轉和壓歲錢額度成正比。城市裡的人給孩子的錢往往幾十上百元,開始包成“紅包”發贈。
20世紀九十年代:壓歲錢不稀罕了,身不動膀不搖地紅包 就能得個成百上千塊,不過擱手裡攥著的少了,有的被爸媽拿去了,有的存銀行了,還有就是自己花了。
21世紀初:隨著經濟條件越來越好,壓歲錢的傳統寓意漸漸走樣,大人們拼面子發壓歲錢,孩子們也開始比誰拿到的壓歲錢多。
2014年的問卷調查顯示,90名孩子在春節一共收到43.8萬元壓歲錢,人均收到約4867元。其中,一半以上的孩子收到的壓歲錢總數在1000到5000元之間。參與調查的90名孩子中,父母職業為公務員的壓歲錢平均水平最高。
壓歲錢
壓歲錢,春節習俗之一,年夜飯後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1]
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
在歷史上,壓歲錢是分多種的,一般在新年倒計時時由長輩分給晚輩,表示壓祟。包含著長輩對晚輩的關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種就是晚輩給老人的,這個壓歲錢的“歲”指的是年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也有地方是自己過生日時給晚輩或小孩子發的紅包。
習俗起源
壓歲錢,其本真來由無考,傳說是為了壓邪祟。除夕夜吃完年夜飯,長輩要給小輩壓歲錢,以祝福晚輩平安度歲。壓歲錢是小兒新年最盼望的禮物。壓歲錢相傳起源較早,但真正在全國範圍流行是在明清時期。古代的壓歲錢有特製錢與一般通行錢兩種。特製的壓歲錢是仿製品,它的材料或銅或鐵,形狀或方或長,錢上一般刻有“吉祥如意”、“福祿壽喜”、“長命百歲”等。壓歲錢,有直接給予晚輩的,有的是在晚輩睡下後,放置其床腳或枕邊。壓歲錢本來是祝福的意義。
[2]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傳說是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為吉。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雲:“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
[1] 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繫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錢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20世紀50年代:幣制改了,壓歲錢於是也就開始五分、一毛地給,磕響頭作畢恭畢敬狀才拿得到。
20世紀60年代:那時多數家庭的經濟狀況很差,一年到頭見到糖的時間並不多。用幾塊糖替代“壓歲錢”,父母和孩子都很甜蜜。
20世紀70年代:前期經濟狀況還是不太好,但“壓歲錢”真的是錢了,拜年磕頭的孩子,大多能得到五到十元的壓歲錢。
20世紀80年:國家經濟狀況的好轉和壓歲錢額度成正比。城市裡的人給孩子的錢往往幾十上百元,開始包成“紅包”發贈。
20世紀九十年代:壓歲錢不稀罕了,身不動膀不搖地紅包 就能得個成百上千塊,不過擱手裡攥著的少了,有的被爸媽拿去了,有的存銀行了,還有就是自己花了。
21世紀初:隨著經濟條件越來越好,壓歲錢的傳統寓意漸漸走樣,大人們拼面子發壓歲錢,孩子們也開始比誰拿到的壓歲錢多。
2014年的問卷調查顯示,90名孩子在春節一共收到43.8萬元壓歲錢,人均收到約4867元。其中,一半以上的孩子收到的壓歲錢總數在1000到5000元之間。參與調查的90名孩子中,父母職業為公務員的壓歲錢平均水平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