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海文學

    素有“三年之喪”

    從古到今一直有“三年之喪”的說法,主要源於:古代小孩子三歲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三年之喪就是對於父母懷抱了我們三年,一點一點把我們養大的報答!

    春聯

    二、與“守孝”不符

    春聯、紅燈籠這些東西與我們守孝不符。孔子曾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意思是:父母死了你認為過了一年就可以去聽歌跳舞,你覺得心裡安嗎?過春節貼春聯、掛燈籠雖比不上聽歌跳舞,但有種忘記先人的感覺!

    春聯

    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天,不少的地方第一年會貼白色對聯,第二年、第三年分別貼黃色和綠色的對聯,白色和黃色表示對亡者的哀悼和尊重!

  • 2 # 且把雜談換酒錢

    題主的問題:過去一年中逢“喪事”的親屬,春節貼春聯有哪些講究?

    對於這個問題,我結合我們當地的習俗作如下回答

    1.喪事發生的時間:準確來說並不只是過去一年,在我們當地,是3年,也就是3個春節。在喪事發生後的三個春節,貼對聯都有講究或者禁忌

    2.丁憂期間貼的對聯有三種:

    ①白底黑字

    ②綠底黑字

    3.對聯的內容有講究,不能貼什麼歡天喜地、恭喜發財之類的內容,丁憂期間的對聯內容一般以懷念先人恩情為主要內容

    4.近年來由於傳統逐漸淡化,加之現代人比較追求自由,覺得白、綠、黃色對聯顏色不好看,逐漸採用變通方法,那就是連續三個春節不貼對聯,原有的舊對聯任其自然風化。用不貼新對聯的方法表示在丁憂期間

    5.外人言行需要注意,見到白黃綠色對聯或者門上對聯明顯比較舊的人家,切記不能多嘴多舌,指指點點,在喜慶的春節也要懷一點敬畏之心

    總結:先人恩情不能忘,守制三年有其積極意義,傳統不僅不可淡化遺忘,還應當在我們中發揚光大,傳承不息。

  • 3 # 文蹤俠旅

    謝謝邀請。這種情況不同地區有不同風俗。在山東大部分地區,家裡有喪事的第一年是不貼春聯的,第二年才貼藍色春聯,第三年恢復貼紅春聯。可能是作為禮儀之邦的一種孝道文化習俗吧!還有的地方如果去世的不是長輩,可以在第一年貼藍色春聯,內容低調含蓄,或與追思等內容有關。

  • 4 # 許寶萍

    過春節,各家各戶貼春聯,掛燈籠,這代表著喜慶,吉祥。不過貼春聯,也有很多講究。比如就有“家裡有白事,春節不貼紅對聯”的說法。

    這與中國文化息息相關,我們一直主張“百善孝為先”,古代就有“居喪制度”,居喪三年內,孝子不能在家居住,得在墳墓旁搭草棚守墓,不能回家,不能外出,穿孝服,睡草蓆。

    現在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文明的發展,有些傳統民俗已不合時宜也進行了改革,但是家裡有老人去世時,過年不能貼紅春聯,掛燈籠,農村一直在延續,以表達對死者的尊重。

    而在莆田過去一年裡如果有喪事,就是貼“白額春聯”,就是春聯的頭上多了一截10釐米長的白額,紅白相間,格外醒目,這是莆田獨具特色的春聯。要說到這白頭春聯的由來,就不得不提起莆田初四過大年的習俗。

    明代嘉靖年間,倭寇入侵福建,四處燒殺搶掠。興化府(今莆田市)在農曆十一月廿九被倭寇攻陷,並佔據兩個月之久,興化城內被焚燬殆盡,死亡3萬多人,直到抗倭英雄戚繼光帶兵來到,興化城得以光復,逃亡的老百姓才紛紛於正月初二返回家裡,發現親友被殺,十室九空,血流成河,十分悽慘。大家忙著掩埋親友屍體,料理後事,收拾破碎家園。這時,年節已過,人們只得在初二那天互相探望後,於初四重新過春節。

    後來就把初二視為探望親友死亡的不祥日子,即“探亡日”,至今莆仙人每年初二都不會去串門拜年,或者走親訪友,害怕把黴運帶給別人,初四“做大歲”的風俗也一直沿襲至今。

    正因為這個歷史緣故,當時初二探亡日每家都貼上白聯,但在初四“做大歲”,又要按慣例貼上大紅春聯,在哀思親人與吉慶佳節的矛盾中,人們選了折衷的辦法,在剛貼過的白聯上,覆蓋大紅春聯,將白聯露出一截(10釐米),以示心有餘哀。從此以後,莆田地區在春節時,就有了貼白頭春聯的風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竇唯王菲離婚原因真相,王菲跟竇唯為什麼離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