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天下大亂群雄逐鹿,唐高祖李淵自晉陽起兵僅僅花費七年時間便一統天下,由於立國不久,因此朝廷制度大多遵循隋朝舊制,行政區域的劃分也不例外,地方上依舊實行以州領縣制,最高長官為刺史。
而後待唐太宗李世民這位雄主繼位,其為了更好的通行政令,遂根據山川的自然形勢和各地的風俗習慣,在原有的基礎上合併州縣將全國的行政區域大致劃分為十個“道”
這十個道分別為:
值得注意的是,唐初設定的十道,只是一種地理區域劃分,不設機構也沒有最高長官,後來由於朝廷整頓吏治的需要,在唐玄宗李隆基時期不僅將原來的十道再次劃分為十五道,還設定了按察採訪處置使這一官職,至唐後期,全國已被劃分成四十餘道,皆有觀察使留守。
但安史之亂後,唐王朝國力減衰,原本用於邊境地區的節度使制度由於平叛需要被廣泛用於全國,節度使通常會被授予刺史官職,其轄區稱為“道”,或稱“藩鎮”,因為掌握了某一地區的軍政大權,所以造成了節度使的實際權利膨脹,經常不理會朝廷命令甚至自立為王。到唐憲宗元和年間,天下政區已經基本被各節度使、觀察使、經略使、防禦使瓜分殆盡,貞觀、開元年間的十道、十五道已經完全失去了本來政令通行的實際意義,可以說唐朝續命於藩鎮,同時也亡於此。
隋末,天下大亂群雄逐鹿,唐高祖李淵自晉陽起兵僅僅花費七年時間便一統天下,由於立國不久,因此朝廷制度大多遵循隋朝舊制,行政區域的劃分也不例外,地方上依舊實行以州領縣制,最高長官為刺史。
而後待唐太宗李世民這位雄主繼位,其為了更好的通行政令,遂根據山川的自然形勢和各地的風俗習慣,在原有的基礎上合併州縣將全國的行政區域大致劃分為十個“道”
這十個道分別為:
關內道。治所鳳翔府:大致相當於今陝西中、北部,甘肅隴東以皮內蒙古河套等地。 河南道。治所洛陽/汴州:大致相當於今河南、山東二省黃河以南、江蘇、安徽三省淮河以 北的地區。河東道。治所河中府:大致相當於今山西全省與河北西北部內外長城之間的地區。 河北道。治所魏州:大致相當於今河北長城以南.河南及山東二省的黃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 山南道。治所襄陽:大致相當於今四川東部,陝西、甘肅南部,河南西南部、湖北西部的地區。 淮南道。治所揚州:大致相當於今安徽、江蘇二省淮水以南、長江以北的地區。 江南道。治所蘇州:大致相當於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省,江蘇、 安徽的長江以南,湖北、四川江南的一部分及貴州東北部的地區。 隴右道。治所鄯州:大致相當於今甘肅隴山、六盤山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東及新疆東部的地區。 劍南道。治所成都府:大致相當於今四川中部和雲南北端。 嶺南道。治所廣州:大致相當於今 廣東、廣西二省和越南東北部的地區。值得注意的是,唐初設定的十道,只是一種地理區域劃分,不設機構也沒有最高長官,後來由於朝廷整頓吏治的需要,在唐玄宗李隆基時期不僅將原來的十道再次劃分為十五道,還設定了按察採訪處置使這一官職,至唐後期,全國已被劃分成四十餘道,皆有觀察使留守。
但安史之亂後,唐王朝國力減衰,原本用於邊境地區的節度使制度由於平叛需要被廣泛用於全國,節度使通常會被授予刺史官職,其轄區稱為“道”,或稱“藩鎮”,因為掌握了某一地區的軍政大權,所以造成了節度使的實際權利膨脹,經常不理會朝廷命令甚至自立為王。到唐憲宗元和年間,天下政區已經基本被各節度使、觀察使、經略使、防禦使瓜分殆盡,貞觀、開元年間的十道、十五道已經完全失去了本來政令通行的實際意義,可以說唐朝續命於藩鎮,同時也亡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