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談古論金
-
2 # 張慶東字恕鳴文化原創
元朝主宰中原98年的確是因“漢化不夠”而亡國的。聽起來讓人感覺是有點較真而應答的。從成吉思汗(鐵木真)建立的大蒙國到忽必烈改國號的“大元朝”,突出的核心點是:融漢、尊漢、學漢、用漢,以佔據中原腹地為“華夏之正統”為目的。以“正統自居”還是得從炎帝、黃帝、蚩尤人文始祖開始,華夏各族敢引為驕傲的“正宗”、“正統”、“正主”,是炎帝、黃帝、蚩尤之後世傳人,這也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其諦”所在(在此就不多言繁敘了)。為什麼元世祖忽必烈(成吉思汗之孫,拖雷之子)承接“蒙古帝國第五代汗位”(成吉思汗,窩闊臺汗,貴由汗,蒙哥汗)後,要改國號的真正原由是――為入主中原打下民族基礎,政治基礎,民心基礎。 忽必烈經過近4年的“汗位”之爭,領略到漢文明的精髓所在。 1271年忽必烈奪取“中統”之後,推行“行漢法”主張,取自《經.乾篇》“大哉乾元,萬物資治”,改國號“大蒙古國”為“大元”(其前身是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漠北後而建立的大蒙古國),史稱“元世祖”,尊其祖父鐵木真為“元太祖”。 忽必烈力推“漢化”以籠絡人心――“行漢法”,借用漢人從皇權設定到行政區域、吏制等治國理政方略,任用漢人管理財政與國庫等。結果是遭到了蒙古貴族的強烈反對,以至於從屬大蒙古國的附屬汗國與他分裂,不認其為“宗主國”。又因連年開疆拓土的征戰,造成稅賦高舉,各民族苦不堪言。加上蒙古貴族歧視、掠奪各民族財富,造成各民族更加苦不堪言,多地多民族也因此起義不斷。 1314年元仁宗提出“漢化科學”,史稱“延祐復科”。元英宗繼位後,倡導“以儒治國”,頒佈《大元通制》等,卻遭到保守勢力的強烈抵抗力和反對。並於1323年在南坡刺殺了元英宗,史稱“南坡之變”。 由此可見,元朝蒙古貴族對漢及其他異族是非常的排斥。儘管當政者有漢化的想法,但民族大融合的程度極其欠佳。這都是借漢、學漢、用漢不夠的“個性民族觀”的表現,結果是加快蒙元王朝滅亡的結局。
-
3 # 仲尼說
漢化不深入這個答案肯定沒錯,但是太萬能了。可能有點故意的給咱們漢民族找優越感的意思。為什麼一定要漢化才能長久統治呢?
其實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古代、通訊及交通能力過低,導致維持一個大國的難度是非常大的。就是現代的一個公司中,規模越大層級越多,隨著時間的發展基本上效率也是越來越低的,更何況是在古代的通訊和交通條件下。
所以我們看到中國歷史上真正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的王朝,基本極限是300年,超過300年的只有兩個,分別是兩漢和兩宋。但是再仔細看就知道東漢西漢被王莽斷隔,其實東漢基本上算是重新打天下,只不過領袖是前朝的已經淪為平民的宗室而已。而兩宋也是又外族入侵導致的南渡,重新搭建政權。也就是說中國的文化思想典章制度“也就是題目中說的漢化”對於政權壽命的極限基本是300年。
聽起來是不是很悲觀?覺得很腐朽?其實這真的已經足夠讓我們驕傲了,要知道真正的向我們這樣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大國只有我們才能維持,別無分店。西方最長的能稱之為大國的時期也就是羅馬,從共和國到帝國再到東西並立再到東羅馬被滅,號稱存在2200年,可實際上,羅馬基本上還是屬於貴族(或者說軍事貴族)共享權利的情況,大部分時間,分攤到下面基本上是小國寡民的狀態,僅僅在帝制期間中間光更換皇家或者是大的混亂時代就30朝,小的朝代還沒計算。只不過人家不改國家的名字而已。中國封建時代的國家夏商周等都好幾百年,周就800多年而且是不換姓氏的800多年,而且商的貴族在周也繼續有封國,其實完全可以理解成羅馬帝國不斷的換姓氏。
而我們之所以所“胡虜無百年之運”說的就是如果外族武力征伐下,如果不用我們的典章制度文化思想是沒辦法讓大帝國長期運營的,衰老的會非常快。元朝很巧99年,很配合我們老祖宗的話。
用我們正經的漢民族xp系統裝在我們的電腦(國家)裡,好好用還得300年重灌一次呢。更何況來了個不知道哪的小團隊隨便臨時開發的破系統竟然還要跟我們這電腦裡裝雙系統。能相容嘛?肯定是隨便用用就崩潰啊。
-
4 # 漂飄12
元朝存在時間短,蒙古帝國存在的時間也不算長,主要是地盤大了,民族多了,政治制度跟不上了。就是缺乏管理制度,缺少治理經驗和措施。好位元級廚師開飯館,顧客盈門,生意火爆,附近的飯店紛紛被收購,這時如果沒有有效的管理措施,沒有正確的管理制度,找不到更多的好廚師,只靠一個特級廚師,只能開好一個店,其它收購的店慢慢的都撐不住。元朝忽必烈比較崇拜漢文化,認為宋朝的政治制度非常科學,就是說強行收購的這個店各方面都不錯,不用改,元朝末期漸漸地有了不同想法,認為自己的管理制度更好,結果造成混亂局面,經營不下去,撤了。
-
5 # 如此厚顏無恥之人8
除了政治制度問題,有一個重要原因,遊牧民族的根性,在大元建立之前,蒙古內部已經打過好幾次內戰了,統治者為了儘量避開內部矛盾,不斷往外開疆拓土,一方面消耗政敵的力量,一方面轉移各貴族注意力,可蒙古的統兵將領太猛了,不但沒有損耗自己的力量,反而把勢力範圍推到多瑙河流域和西奈半島,這樣基本上就把有人類文明的區域都打下來了,剩下的自然就是內部鬥爭。元朝12個皇帝除了忽必烈和妥歡帖木兒執政時間長,其餘的30年換了10個皇帝,為什麼?政治上一塌糊塗的蒙古人對漢族士子更是不屑一顧,一共好像就開過5次科舉。這樣的王朝豈有不滅之理?
回覆列表
元朝存在時間短是因漢化程度不深所致嗎?
以論元朝,為時不過百年。……若由漢高、唐太論起,而截至漢唐得國之百年,以及由清世祖論起,而截至乾隆二十年以前,而不計乾隆二十年以後,則漢、唐、清(儒學)學術之盛,豈過元時!陳垣先生的這番話,也有學者有不同意見,但間接反映出一點,也就是清朝入關後100年時的漢化程度,與元順帝時期元朝的漢化程度在很多方面還是比較接近的。
一個王朝之所以垮臺,其原因是多元和複雜的,歸咎於所謂漢化程度不夠,過於簡單化了。
元朝不算蒙古汗國和北元存續了100年左右,其實時間並不算短。如果可以假設,元朝像清朝那樣又延續了近200年,元朝的漢化程度也許就與清朝的漢化程度差別不大了——當然,這是假設,而且某種意義上陷入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悖論。
換一個角度,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這種演化和嬗變就是漢化,事實上清朝的發展不是簡單的漢化,而是一種新型文化的構建,滿人與之前不同,漢人也與之前不同,同樣,元朝也不是簡單的漢化,事實上也是一種新型文化的構建,只是其完成狀態遠遜於清朝。
《東華錄》記載雍正帝說:
中國之一統始於秦。塞外之一統始於元,而極盛於我朝。康熙帝對明太祖朱元璋的評論,是稱讚其“治隆唐宋”,結合起來看,可見在滿洲統治者心目中,秦、漢、唐、宋、明是一種“一統”(《禮記·中庸》:“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三者皆同,言天下一統也。”),元、清又是另一種“一統”。
元和清這兩個帶有內亞邊疆屬性的帝國,既採用漢唐式的專制君主官僚制模式,也採用萌芽於遼、發育於金、定型於元(後來成熟、發達於清)的另一種國家建構和統治模式。
這不是簡單的漢化與否的問題,當然在此也就不展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