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黒芝麻
-
2 # 老太太趙老
口腔潰瘍從中醫學來看是脾的問題,為什麼脾主運化.在平時要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這都是平時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該吃的就是不吃.該休息時就休息.別背倒而遲.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本來自身的體質弱,正好這幾天就狀態不好,在亂吃就會引起口腔潰瘍或者吃東西能夠咬到舌頭或者口腔內壁形成潰瘍這是溼治閒脾引起潰瘍,平時也要注意,說這裡我們還是講講怎麼預防和治療吧。在吃的方面不要吃刺激的如辣椒️、生的棗、生嚼枸杞,尤其是不能用枸杞泡水煮湯,因為枸杞和生的棗都含有對口腔和牙齦不好的物質,吃熟的也要因人而意在口腔潰瘍犯了的時候不要吃。為了養好口腔和露不著的內皮如腸胃嗓子食道等等都是露不著天地的內皮,每天早晨用小米和三片姜放在一起煮粥小米不要太多主要是米湯最有效的待粥熬到快熟時打入雞蛋一個不要打散要合包蛋,蛋不要太老了烝到碗裡放入香油空腹吃堅持七天會有很好的效果……。小米是婦人生孩子時必須吃的雞蛋也是,它們是我們身體最需要的,別忘了在抗戰期間沒有食物時戰士們都是炒小米身上背一代,飢餓時吃幾口喝些水。我為什麼講這個,是告訴大家小米里人體裡所需營養成分都有特別是對脾的運化在粥裡放香油是起消炎殺菌作用姜作用是走串的。如胃內有炎症的都是很有效果的。
-
3 # 藥事健康
口腔潰瘍屬於中醫“口瘡”的範疇,也稱口瘍、口破、口疳等,是以唇、舌、頰、上顎等處粘膜發生耽擱或多個淡黃色或淺灰色潰瘍點,以疼痛或者刺激時疼痛為特徵的口腔疾病。口瘡的發生被認為是跟全身的臟腑氣血失調有關,口腔區域性病變是標,臟腑氣血失調是本。關於口瘡的病因病機有如下幾種:
一、心脾積熱
持這類觀點的學者認為,口瘡的發生多因心脾兩經火熱所引起。外感風熱或者素體心脾陽盛或者過食厚味、辛辣刺激、煎炸、酒等,熱毒循經上行,燻蒸口舌而引起口瘡。
二、溼熱鬱火
我們都知道口瘡會反覆發作、纏綿難愈,這個跟中醫裡面溼邪治病的特徵很吻合,臨床上分為脾胃溼熱和肝膽溼熱,是由於經常飲食不潔、溼熱侵襲或者嗜好厚味,食久不化,鬱而發熱或情志不遂,思慮過度,復感溼熱之邪,蘊於中焦。
三、脾腎陽虛
有學者提出“口瘡並非都屬熱”,脾腎陽虛這種觀點就不是屬熱的範疇,它是因久服苦涼藥物導致元氣不足、中陽不振、谷氣下流、升降失調或者久病累及腎,命門火衰、蒸騰無力或陰傷日久、陰損及陽、虛火上潛等因素所致。
四、真陰虧損
真陰虧損多為實熱證,火熱灼耗陰津或者熱病、大病後期,真陰乏竭所致,也可因口瘡遷延不愈,久致真陰虧損,腎水不足,難以濟火,命門之火失去維繫,龍火妄動,浮游於上,循足陰之脈至咽喉如口舌而引起口腔病變。
-
4 # 傳承眼中醫
脾胃火!
但治療僅從去脾胃火去治就錯了,因為已經潰瘍,說白了就是口腔長瘡了,瘡用除脾胃火的方法肯定不行,除脾胃火是不再潰瘍,不再生瘡,但現有的瘡又沒有好!
所以,得了口腔潰瘍要按瘡治,中藥,八寶瘡散,抹抹就好!
-
5 # 說實話做點真事
口腔潰瘍:西醫的理論是維生素c缺乏症,中醫的理論是,心急氣爆,睡眠不足,飲食單調,保健醫生是做心臟排毒療法與飲食調養為主,決對不甪任何藥物就能解除口腔潰瘍問題,但是,在國內能採取這種療法的可能不足萬人。
-
6 # 江千里2014
小兒科口腔潰瘍一個良方:
吳茱萸研末,用小量的食醋調和,攤在一塊牛皮紙上,晚飯後糊腳心——男左女右,紗布包裹。早晨揭下來,即可痊癒!
——氣味很大,會令人噁心的。
回覆列表
口腔潰瘍中醫治療,一般分區域性用藥和內服藥。區域性用都用錫類散丶梅花點舌丹。內服藥應辨証論治,分型治療。
1、脾胃蘊熱型:症見口瘡數目較廣泛,大小不等,可融合成小片狀,有黃色假膜覄蓋,周圍粘膜微腫高起,色鮮紅,灼熱疼痛,多發於唇丶頰丶顎內等部位,有時有發熱面紅丶口乾口臭丶大便秘結尿黃舌質紅苔黃厚,脈滑數。治以清熱瀉火丶涼血止痛。方藥:黃芩10克丶黃連6克丶連翹10克丶炒山梔10克丶生地15克丶竹葉6克丶生石膏15克丶生大黃6克丶升麻6克丶生甘草6克。或服牛黃上清丸丶牛黃解毒片。
2丶心火上炎型:口瘡靣積較小,可多個發生,多發於舌尖舌前部和舌前側緣,色紅灼熱,疼痛較劇,可伴有口渴口乾,心中煩熱,小便短赤,舌尖紅苔薄黃,脈數。治以清心降火、涼血利尿。方藥:生地黃15克丶淡竹葉15克丶木通6克丶生甘草6克丶連翹10克丶炒山梔6克。黃芩6克。
3、䏏鬱蘊熱型:女性多見,口瘡常因情緒變化或月經週期而發作,或加重,發病部位多在舌側邊緣或唇部見黃白色口瘡,如米粒大小,邊緣有較寬的紅暈圍繞,伴有心煩易怒,腦脅悶脹,口苦咽乾,睡眠不好乳房經前脹痛,月經失調。舌尖紅或暗紅色,苔黃薄,脈弦數。治以清肝瀉火丶理氣涼血。方藥:炒柴胡6克丶炒山梔6克丶車前子15克(布包)丶香附10克全當歸10克丶赤芍10克丶龍膽草6克丶生甘草3克。或服用柴胡疏肝丸丶加味逍遙丸。
4丶陰虛火旺型:口瘡反覆發作,大小不等,多在5毫米以內,1~3塊圓形或橢圓形,基底成淺碟狀,灰黃色有少量滲出物邊緣,瘡面周圍繞以狹窄紅暈,有輕度灼痛,咽乾口燥,口渴不欲飲,頭暈耳鳴,,心悸健忘丶少眠多夢丶手足心熱丶腰膝痠軟。治以滋陰降火。方藥:熟地黃15克丶山藥10克丶山萸肉10克丶丹皮10丶澤瀉10克。或服用六味地黃丸。
5丶脾虛溼困型:口瘡數目少,面積較廣泛,周圍紅腫高起,瘡面色暗紅或暗淡呈灰白色,癒合較緩慢,伴有頭重倦怠,口淡無味,納差,便溏,或腹瀉無力,舌質淡胖有齒印,苔白滑膩,脈沉緩。治以益氣健脾,清熱祛溼。方藥:黨參10克丶炒白朮10克丶陳皮6克丶茯苓10克丶懷山藥10克丶炒苡仁10克丶蓮子肉10克丶砂仁3克(後下)丶藿香10克丶佩蘭10克。或服用參苓白朮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