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介紹: 中大型毒蛇,體色為黃褐色至深灰黑色,頭部為橢圓形,當其興奮或發怒時,頭會昂起且頸部擴張呈扁平狀,狀似飯匙。又因其頸部擴張時,背部會呈現一對美麗的黑白斑,看似眼鏡狀花紋,故名眼鏡蛇。背鱗列數為21縱列。 毒性成份: 毒素為毒蛋白--Cobrotoxin,分子量為6949、心臟毒素Cardiotoxin及磷酯酵素A。 中毒症狀: 毒蛋白-Cobrotoxin作用於運動神經支配的橫紋肌,使其痙攣而麻痺,與箭毒素作用相同。同時具有心臟毒素(Cardiotoxin)為細胞毒性,動物實驗上可以使平滑肌及心肌停止收縮,使血壓下降,也會破壞區域性組織引起細胞壞死及區域性紅腫痛,另富含磷酯酵素A可分解磷酯質,而引起間接溶血作用。 讀以上資料可以明白,眼鏡蛇並不是發明眼鏡以後才發現的,它還有其他的名字,比如飯匙倩、蝙蝠蛇、 脹頸蛇。 生活習性及體貌特徵: 眼鏡蛇 (Naja naja atra)在民間的俗稱是飯鏟頭、吹風蛇、飯匙頭等,頭橢圓形,頸部背面有白色眼鏡架狀斑紋,體背黑褐色,間有十多個黃白色橫斑,體長可達2米。具冬眠行為。以魚、蛙、鼠、鳥及鳥卵等為食。繁殖期6-8月,每產10-18卵,自然孵化,親蛇在附近守護,孵化期約50天。 在中國分佈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西藏、四川。生活於平原、丘陵、山區的山野、田邊和住宅附近。北京動物園19年首次飼養展出眼鏡蛇,1970年繁殖成功。 眼鏡蛇被激怒時,會將身體前段豎起,頸部兩側膨脹,此時背部的眼鏡圈紋愈加明顯,同時發出"呼呼"聲,藉以恐嚇敵人。 中國的眼鏡蛇大多是指眼鏡王蛇 姓名來歷(以及別稱): 眼鏡蛇名字的由來應該是近代十七八世紀以後眼鏡出現後附會而成,最後成為了正式名稱。在正式命名前是沒有統一名稱的,中國歷史上對蛇類大多都沒有專門名稱,民間對眼鏡蛇曾有很多叫法,如山萬蛇、過山風波、大扁頸蛇、大扁頭風、扁頸蛇、大膨頸、吹風蛇、過山標、膨頸蛇、過山風、飯鏟頭等。
特徵介紹: 中大型毒蛇,體色為黃褐色至深灰黑色,頭部為橢圓形,當其興奮或發怒時,頭會昂起且頸部擴張呈扁平狀,狀似飯匙。又因其頸部擴張時,背部會呈現一對美麗的黑白斑,看似眼鏡狀花紋,故名眼鏡蛇。背鱗列數為21縱列。 毒性成份: 毒素為毒蛋白--Cobrotoxin,分子量為6949、心臟毒素Cardiotoxin及磷酯酵素A。 中毒症狀: 毒蛋白-Cobrotoxin作用於運動神經支配的橫紋肌,使其痙攣而麻痺,與箭毒素作用相同。同時具有心臟毒素(Cardiotoxin)為細胞毒性,動物實驗上可以使平滑肌及心肌停止收縮,使血壓下降,也會破壞區域性組織引起細胞壞死及區域性紅腫痛,另富含磷酯酵素A可分解磷酯質,而引起間接溶血作用。 讀以上資料可以明白,眼鏡蛇並不是發明眼鏡以後才發現的,它還有其他的名字,比如飯匙倩、蝙蝠蛇、 脹頸蛇。 生活習性及體貌特徵: 眼鏡蛇 (Naja naja atra)在民間的俗稱是飯鏟頭、吹風蛇、飯匙頭等,頭橢圓形,頸部背面有白色眼鏡架狀斑紋,體背黑褐色,間有十多個黃白色橫斑,體長可達2米。具冬眠行為。以魚、蛙、鼠、鳥及鳥卵等為食。繁殖期6-8月,每產10-18卵,自然孵化,親蛇在附近守護,孵化期約50天。 在中國分佈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西藏、四川。生活於平原、丘陵、山區的山野、田邊和住宅附近。北京動物園19年首次飼養展出眼鏡蛇,1970年繁殖成功。 眼鏡蛇被激怒時,會將身體前段豎起,頸部兩側膨脹,此時背部的眼鏡圈紋愈加明顯,同時發出"呼呼"聲,藉以恐嚇敵人。 中國的眼鏡蛇大多是指眼鏡王蛇 姓名來歷(以及別稱): 眼鏡蛇名字的由來應該是近代十七八世紀以後眼鏡出現後附會而成,最後成為了正式名稱。在正式命名前是沒有統一名稱的,中國歷史上對蛇類大多都沒有專門名稱,民間對眼鏡蛇曾有很多叫法,如山萬蛇、過山風波、大扁頸蛇、大扁頭風、扁頸蛇、大膨頸、吹風蛇、過山標、膨頸蛇、過山風、飯鏟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