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名字已線上

    麵包和愛情都是發生在我們生活裡的事物,兩者都是我們人生中不可缺少的。兩者最主要的區別在於,一個是偏向於物質,另一個偏向於精神。在我們內心的願望之中,誰都希望既有“麵包”,又有“愛情”兩者能夠兼得。但在實際生活中受到各方面條件的制約,我們在面對“麵包和愛情”時,有時必須要有所取捨,因此也會發生“衝突”。就像世界並不是完美無缺的一樣,人生中任何所謂的“”美好”,不帶一點“缺憾”不能成為“美好,甚至也不能久遠。

    《易·豐》:“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訊息,而況乎人乎!”

    就人類目前的認知來說,一切物質都是在運動的,運動也就意味著在不斷地變化。變化的就不是永恆的。因此,在總體上不論我們對客觀事物做出如何種選擇,最終的結果都是在變化的。而選擇是永恆的,在我們確定下來的那一瞬間就會被永遠定格在那裡,但選擇的結果卻不是這樣,它依然按照其特定的規律在發生著變化。所以說,人生中出發生的任何選擇性問題,不在於客觀上的選項和結果,而在於我們主觀上的選擇。因為選擇是固定的、改變不了的,結果卻是在變化的。即使在我們選擇的一瞬間,看似完全符合我們的結果,也會隨著時間的流動發生不同程度的還年輕。而這點,就是絕對意義上的自然法則,人類只能是無能為力。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整個世界是永恆運動著的物質世界,運動是標誌著一切事物變化及其過程的哲學範疇,它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是物質的存在方式。

    “愛情和麵包”相對於主體(人)是客觀上是事物,都是我們人生的必需品。但對於生活的根本作用來說,“麵包”要大於“愛情”,誰都需要吃飯就是證明。而“愛情”更像是生活裡的“錦上添花”,沒有“愛情”人不會消失,只是在自我感覺上活的有些“不如意”罷了。但兩者是不是會發生衝突,則需要我們用一個什麼樣的觀點態度來看待了。

    “麵包和愛情”是不是會發生衝突,不在“麵包和愛情”本身,而是在於我們的選擇上。因為,只有“我”才是把“麵包和愛情”聯絡起來的主體。因此,從大方向的主、客觀上看是“我與麵包和愛情”的關係,而實際上是“麵包、我、愛情”三者之間的關係。因為,“麵包和愛情”的作用物件是“我”、是被動的,對“麵包和愛情”如何做出取捨的還是“我”、是主動的。因此,“我”才是“麵包和愛情”之間的調節劑。“麵包和愛情”是否發生衝突,也是“我”具體操作的結果。如果我們把“麵包和愛情”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那麼衝突的機率必然升高。反之,如果我們“側重於一方”,則衝突的機率可能就會降低。

    總之,“麵包和愛情”以我個人的觀點,是可以引起衝突的,原因就在於我們哪一個都不想放棄。如果想要“麵包和愛情”不發生衝突,或者不引起大的衝突,關鍵點還在我們本身。怎麼把“我”做好,怎麼合理地去看待和選擇“麵包和愛情”,才是不引起衝突的重點。且選擇之後我們要明白,我們要堅持自己的選擇,並且是無怨無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克龍領導的法國能成為歐洲新的領導者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