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離子
-
2 # 農五
總的來說,餃子是以較厚面為皮的包入各種餡料食物。熟後並無無法看清餡料。用時有水餃、蒸餃兩種;混沌是用薄面皮包肉餡兒,下鍋後煮熟,煮熟後面皮有些透明,可看到肉餡,食用時一般帶湯。
餃子的名字千百年來並無變法,而餛飩在不同地方有了各種稱呼:北京上海為餛飩,福建稱扁食,扁肉,廣東為雲吞,重慶四川一帶稱抄手等等。
從做法來看,餃子的麵皮較厚,而混沌的麵皮較薄;餃子的麵皮大多為圓形,而餛飩為四方形;餃子的餡料五花八門,而餛飩幾乎為肉餡;餃子大多蒸煮,而混沌一般帶湯食用。
餃子於東漢時出現,為醫聖張仲景發明。而餛飩的起源有各種說法,有人稱吃餛飩為打破打破混沌,後來才稱為“餛飩”。在這時候,餛飩與水餃並無區別。到唐朝後水餃幾乎和現在一樣,而餛飩從這時候起有了的區分。
-
3 # 亞洲食學論壇
在古代,餛飩與餃子的區別並不是像今天這樣明確。由於都是用麵皮包餡,在古時兩者製作形態都比較原始時,餃子和餛飩的界限較為模糊。然而,今天的明確卻是由歷史上的不明確逐漸演變而來的。餛飩和餃子都是古代諸多的“餅”中的一種,其中餛飩出現較早,餃子則是更晚一些時候從餛飩的初級形態之中演化獨立出來的。而兩者又分別經歷了長時間的名實演變過程,才成了今天各自的典型形態。
“餛飩”一詞,今日所見最早載錄文獻是三國時期 魏國博士張揖的《廣雅》:“餛飩,餅也。”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餛飩和餃子這類食物都被稱之為“餛飩”,“餛飩”一詞的使用也很混亂,導致人們很難對這兩種食物有清晰的認識。
值得慶幸的是,考古發現的實物為我們區分餛飩和餃子提供了確鑿的歷史根據。1959 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代初期墓葬中同時出土了餛飩與餃子,餛飩形似現代人的耳朵,長3 釐米,寬l.9釐米.餃子形如月牙,長約5釐米,中寬1.5釐米;皮均為小麥麵粉所制。1986年再次發掘又發現八個餃子,長5.7釐米、寬2.4釐米。這兩種十幾個世紀以前的實物.已與今天餛飩、餃子的形制極似.而從它們出現在吐魯番地區的事實,便不難想見這種麵食之俗在唐代是如何流行廣泛的。
我們從考古發現中見到了與今天已無區別的餃子之實,但“餃子”之名的出現卻要晚得多。“餃子”在宋代文獻中記為“角子”,《夢粱錄》記南宋朝延皇帝壽宴禮儀宴事有文:“進御膳,御廚以繡龍袱蓋合上進御前珍饈,內侍進前供上食,雙雙奉託,直過頭。兒御宴至第三盞方進下酒鹹致,雙下駝峰角子。”“角子”的命名,顯然是象形取義,因其像牛、羊、鹿等獸類頭上初萌之角,故“角子”又記作“水角”或“角”,這種叫法沿用了很長時間。
“餃子”詞的文字規範表述基本是明代以後的事。清代的北京,達官貴族及市庶下民均極重吃餃子,餃子尤其是“年”中美食:“其在正月,則元日至五日為‘破五’,舊例食水餃子五日,日煮餑餑。”“煮餑餑”是滿族等北方遊牧民族對水煮餃子的漢化習稱。
-
4 # 唐三娘子
娘子分析:“餃子”原名“嬌耳”,其實長時間和“混沌”並無區別。但混沌卻在南方在美食中有了自己獨立的風格。到唐朝,“餃子”和“混沌”有了各自的稱呼。
北方人們喜歡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開天闢地,結束了混沌狀態,二是取其與“混沌”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民間還流傳著吃餃子的文化和女媧造人有關,相傳當初女媧造人時,天特別冷,黃土人的耳朵容易凍掉,女媧用細線固定住黃土人耳朵的佳話。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女媧造人的功績,就開始學著把麵食捏成耳朵的模樣。
著名的“祛寒嬌耳湯”就是來源於建安初年,長沙太守張仲景在任時,見百姓無錢治病而受苦,辭去太守一職,會鄉為百姓治病。寒冬臘月,窮人們凍爛耳朵很多,他和弟子們搭起醫棚,架上大鍋,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的藥草熬成湯,分給窮人們,此湯喝下全身溫暖,直到大年三十,鄉親們的耳朵都被他治好了。隨著時間的一點點過去,人們就把做“嬌耳”的方法,慢慢做成了麵食。不過為了區分“嬌耳湯”,就改稱為“嬌耳”。每到冬至,家家戶戶高高興興一起吃餃子。
不過餃子的名字確實很多,古時稱為“牢丸”“粉角”“餃餌”……。唐代稱為“湯中牢丸”,元代稱為“時羅角兒”,明代末稱為“粉角”,清代稱為“扁食。”比如:豬肉水餃、羊肉水餃、牛肉水餃、三鮮水餃……,還有大街上賣的煎餃,蒸餃……。
在三國時魏人張揖著《廣雅》一書中記載月牙狀的“混沌”的麵食。南北朝時,混沌—形如偃月,天下通食。在西漢揚雄著作的《方言》中提到:“餅謂之飩”,混沌也是餅的中,所以以湯水煮,也稱為“湯餅”。
千百年來,餃子在北方變成家家戶戶桌子的美食,混沌在南方在美名傳揚。
回覆列表
古代的餃子和餛飩雖不是一種東西,但卻有著共同的淵源。
北方人管餃子叫做扁食,而南方某些地方卻把餛飩叫扁食,那麼這其中的關聯是什麼呢?古代是不是根本就是同一種東西呢?
先看看餃子和餛飩在古書中的記載。
宋朝的《三朝北盟會編》中記載:“金人供送上左右寢食皆如法。並吃餛飩扁食,乃金人御膳也。”
這是說的宋徽宗宋欽宗被金人俘虜後吃的金朝御膳中的食物,扁食和餛飩是分開描述的,應該不是同一種東西,而且扁食很可能就是指的餃子。
明朝的《酌中志》中記載:“此月,糟醃豬蹄尾、羊肉包、扁食、餛飩。”
《清稗類鈔》裡解釋:“北方俗語,凡餌之屬,水餃、鍋貼之屬,統稱為扁食”。
這是清朝人對扁食的解釋,這麼一解釋,把餃子和餛飩都屬於“餌”類。餌,在古意中,是“帶餡麵餅”的意思。
綜上所述,在古代餃子和餛飩雖然有時會混稱為扁食,卻實實在在的不是同一種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