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浮石散人

    【問題一】我以為這些關於書法的通俗的語言,只不過是表達了楷書書寫的一般效果:如撇如掃帚捺如刀。唐楷中歐、柳、褚的撇並不都如掃帚掃出去那麼直接了當,顏真卿的《大麻姑碑帖》中的捺也不像是刀形。

    至於橫輕豎重,則指的是用筆提按的輕重,也可視作為最後落在紙上的筆畫之粗細。其實也不全如此。顏體橫豎粗細相差可能明顯些,歐體橫豎就比較勻稱。不如桃的點,則更是多得去了。因此,我以為不能把這些俗語當作一定之規。

    【問題二】優秀的草書是書寫法度與書者的情感高度統一的表達形式。要求流暢如行雲流水,蒼健如驚石墮空,婉約如公孫舞劍,風格雖異,法度不逾,各領風騷千百年。如懷素、張旭、孫過庭、王鐸等諸賢,足為後人之典範。要說規則,也難以用一言而定之。只有深入學習,慢慢領悟,才能得其精髓。

    總之,書法是一門綜合性技能。不要討巧,不要期望走捷徑,不要相信會講一兩句"高論",便是掌握了真諦。

  • 2 # 如石書藝

    這些說法,可以幫助我們形象地理解,但書寫過程中實際操作性不強。楷書的法則,如歐陽詢的《八訣》、“永”字八法、“結構36法”、“結構64法”以及“結構92法”,是楷書比較正規而系統的筆法和結體標準。至於執筆的運筆動作,在確保中鋒用筆和正確點畫筆法的前提下,也會有各種書體的不同而不同,而且每人都有自己的書寫習慣。 比如,“顏體”與“歐體”的基本點畫筆法不盡相同。即便屬於一路楷書,同樣都是“歐體”,大歐與小歐的筆法和結體也會有形態上的差異。

    草書的規則,也有同樣道理。

    章草的書寫規則。古人把最早的即隸即草的書體,稱之為草隸,或俗草。這種草體,還不具備嚴謹的草法法則,點畫書寫和結體都比較隨意性。

    在此基礎上,經過一些文人、學者和書法專家的規整,形成了點畫筆法和結體的規律性,嚴謹性,於是就出現了章草。例如,我們現在能見到的吳皇象《急就章》就是章草代表作。章草的書寫規整:波挑明顯,筆畫鉤連呈“波”形,字字獨立字形扁方,筆勢以橫意為主。

    今草的草書規則。在章草的基礎上,書寫進一步簡化,以符號化的連筆代替點畫,使得書寫更加放縱,筆勢更加連綿起伏。尤其到了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發展為“狂草”,使得草書的書寫規則發展到極致。

    古人對今草的形容為:匆匆不暇草書”。意為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孫過庭關於草書的點畫筆法也有很形象的見解:“草以使轉為形質,點畫為性情。”

    在草書中,沒有一筆是筆直的豎畫和橫畫,“草乖使轉,不能成字”,故“鉤、撇和捺”的變化最為複雜,時而以點畫代替,時而處理成“橫、豎”。

    草書的點畫,往往透過豐富多樣的筆法表現:實筆的按、虛筆的提,提按即使虛實,也是筆勢的連帶。中鋒、側鋒、方筆、圓

    筆、翻筆、攪轉、頓挫等等,彰顯點畫的形態和結體張弛有度的法則、彰顯線條的筆力、活力和生命力。

  • 3 # 子衿書法

    捺如掃帚撇如刀,橫輕豎重點如桃,這些是寫楷書的規則嗎?

    不是。這些東西是楷中某些風格中的特點,但不能以些而當作楷書的規則。規則是必須遵循的東西,而特色只適用於某種風格流派的當中,並不具有廣泛性。

    橫輕豎重在顏真卿的楷書中是他的特點,但在歐陽詢,趙孟頫的字型中卻不一定。如桃的點在歐體中是特色,在顏真卿和柳公權字型中卻看不到那個點像桃子的形狀。至於捺如掃帚撇如刀,各家各派都不盡相同,刀有砍刀、大刀、菜刀、偃月刀、水果刀、板刀……到底要像那種刀?雖然有抬槓的嫌疑,但也說明此說模糊不清,萬一寫成了菜刀狀怎麼辦。

    楷書的法則,有《永字八法》,歐陽詢結構《三十六法》,張懷瓘《玉堂禁經》等,對楷書的書寫法則都有詳細的介紹。如偃仰向背,承應相讓,覆蓋承載,排疊避就,回抱包裹,小大成形,等等。這些原則,任何風格流派的楷書,都不能違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thinkpad x1 2017與thinkpad x280如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