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企鵝郭醫生

    現目前人們已經對癌症有了深入的瞭解,臨床工作中遇見的疾病已經越來越多。原來人們往往很多時候擔心的是如何才能不患疾病,現在很多人特別擔心的怎麼治療,治療效果如何。但是以後人們需要斟酌如何才能術後恢復良好!

    首先手術的進行人們已經瞭解我們需要嚴格配合醫生的方案制定。由於每個人的擁有各自的特點,所以該如何進行手術,手術該使用什麼藥物,術後該進行什麼樣的後續治療方案都是特別定製的。所以首要第一步我們應該明確,我們手術要想恢復的更好,我們得積極配合醫生,醫生指導如何用藥,如何進行醫療操作都已經擁有良好的依從性。

    其他我們應該可以自己注意的就是飲食營養的問題,譬如胃部手術或者其他手術後我們要積極攝入營養物質。癌症本來就是消耗性疾病,疾病的發生會讓人們的身體發生極大的損害。我們術後一定要保證患者有一個良好的營養支援。只有患者營養良好我們的患者才能有對抗疾病的基礎。

    最後,對於癌症患者對抗疾病我們需要認識到積極的心態也是很重要的。疾病已經發生,我們需要做的只是積極的面對,倘若你一直只是鬱鬱寡歡,對於疾病的治療不僅沒有幫助,更是對於疾病的恢復有一定的壞處。

    小科普:疾病的術後我們需要明白,患者的依從性,患者的營養支援,患者的良好心態對於疾病的術後恢復有極大的幫助。
  • 2 # 癌博士

    相信你已經看了很多術後恢復的回答,但我希望你在追求快速康復的期間不要走入這幾大誤區:什麼是癌症康復的誤區?

    凡是運用與現代科學相悖的方法或運用已老化知識和已過時的舊觀念指導治療和康復,並影響了治療、康復,是康復者深受其害者皆應屬之。

    誤區之一:關於康復者的飲食方面誤區更多,概括之為兩個極端。

    有人認為手術、放療,化療傷害了元氣,虛弱的身體要補。這沒有錯,問題是在怎麼補方面有誤區。

    有人認為蛋白質是生命之源,以雞鴨魚肉、龜、鱉等高蛋白高熱量食物補之:有人則認為有很多食物對癌症病人為不宜,海鮮、雞、螃蟹……是萬萬不能吃的,對食物挑挑撿撿忌口極多,造成偏食。

    前者營養過剩,且不平衡,後者供熱營養素比例失衡,潛伏某些營養物質缺乏的可能,兩者都不利於康復。

    現認為應攝入平衡膳食,即攝入供熱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脂肪、蛋自質)與消耗間維持平衡,各供熱營養素的比例要平衡,由脂肪供熱不能超過總熱量的15%-30%,且植物油要佔60%以上;蛋白質不應太單調動物與植物蛋白要搭配,其中紅肉(豬、牛、羊肉)每日不應超過80克:礦物質、維生素要滿足所需,每天還應保證600~800克的水果和蔬菜……

    腫瘤康復者真正應該忌口的是含有致癌物質的食物(包括新增劑、防腐劑)和由於加工而產生或粘附有致癌物質的食物,對某些臟器不適合的食物,與現服藥物有矛盾的食物。

    誤區之二:對癌症的病死率是心有餘悸。

    過去得了癌,單靠手並術治療的時代可以說是10個癌症9個埋”。但是現在不同了,首先是已認識癌症是全身性疾病.當再加治療方法增多,診斷方法進明步,人民知識水平提高,病死率下降,康復的人數越來越多。

    在發達國家5年生存率已達60%左右,在中國,就全國而言達不到這個水平,但就大城市,尤其大城市的腫瘤醫院的治療效果與發達國家相差不多。

    有人認為現在腫瘤發病率上升是事實,但病死率並無改進,這顯然與康復者增多的事實不符,與醫學統計也大相徑庭。這種認識顯然太悲觀了,不是觀念舊,就是想說明靠現有治療方法治療腫瘤都達不到預期效果,要另尋其它方法,隨後有可能向你推薦治療新方法從而把病人引入歧途

    誤區之三:不正確理解綜合療。

    綜合治療應該是既治標又治本,既用西醫方法也不排斥中醫中藥治療,既重視治療又重視康復,既治病體又治心理,相輔相成,優勢互補,是有機的結合而非機械的混合。

    綜合治療不是“大雜燴",有些人既接受正規療也不放棄從各種各類廣告中得到的資訊,統統不加分析地採用之就是具體的體現。他們接受醫院的治療,還自作主張加用院外的治癌的偏方、秘方以及保健品,以求保險。成天忙於吃藥期待出現神奇的作用,從未想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

    其中有些“藥”可能根本未經審批,有些還是不準宣傳療效,經過廣告誇大作用的藥。調整心理狀態是這樣的康復者的當務之急,藥並非多多益善,不然很可能,“賠了錢財又傷身”,不可不慎。

    誤區之四:治與養的關係不當。

    俗語云:三分治七分養,說明養的任務的長期性。三分治療是養的基礎,治療結束腫瘤緩解,給養創造了條件,所以養也就是康復。

    治和養的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使機體恢復到健康狀態,即病變緩解,心理健康,迴歸和適應社會。

    怎樣才能完成這個任務,應提倡積極的癌症康復或積極的養。養病者不能自嬌而要自強自立:親人要關心,要鼓勵,要支援。養中要體現生活質量,養並不是臥床或靜養,應該是自己能料理的事,就不用親人幫助,能活動就要根據自身情況增加體能鍛鍊,參加力所能及的集體活動,不要自己孤立自己。參加癌症社團的活動,與同病相憐者“話療”,不但可交流康復體會,還可開闊眼界增加知識,堅定康復信心。也提倡培養書畫等愛好,陶冶情操,愉悅心情。

    在康復期間如病情允許,給社會做力所能及的奉獻,這樣就會有迴歸社會的幸福感。當然康復期的重要任務是養病,休息和活動時間要實事求是.要個體化決定,不能攀比。養中還有監視癌症病變的變化和機體免疫狀態,及時矯正,也是積極養的重要內容。“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消極養法,只會越養越弱越養越懶,越養離迴歸社會越遠。現代的癌症康復者應斷然屏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前蘇聯科拉鑽井計劃只鑽到了12262米,那麼以現在技術有沒有可能鑽的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