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何在短時間內高效率閱讀論文,分別針對大概瞭解和深度研究不同的論文。
4
回覆列表
  • 1 # 夕沫ximo

    首先看破題,立意新穎,角度觀點獨特的論文,會給人以想要讀下去的慾望。

    其次看框架,條理性比較強的論文,在標題和每一部分的副標題上會簡明扼要地抓出重點。

    接下來看措辭,論文歸根結底也是一種寫作。至少要有可讀性讓你可以讀得下去。

    我想以上三個條件,就可以淘汰大部分水平一般的論文,接下來在符合以上三個條件的論文中閱讀,效率自然會高許多

  • 2 # 漫話科研

    您提的這個問題非常好,尤其是提到的“大概瞭解”和“深度研究”兩個不同層次的論文閱讀。

    如何快速瞭解論文輪廓?——全域性意識(90%的論文只需要略讀)

    我認為這裡的關鍵是“全域性意識”。因為要快速閱讀,因此不能把自己陷進文獻中,而要始終著眼於整體的理解和把握。但我認為這裡有一個前提,就是對這個論文所研究的領域有一定的認識,這樣才有可能快速把握論文輪廓。

    此時,最重要的應該是標題、摘要、論文中關鍵圖表了——標題和摘要的價值自然不必說。對於關鍵圖表,我認為也可透過快速瀏覽來把握。因為知道了作者要做什麼,因此快速瀏覽圖片時,只要看明白了論文在研究什麼即可,不必深究為什麼。

    如何快速抓住論文中的關鍵點?——“以我為中心”意識+“化整為零”意識

    我認為,深入閱讀只是對極少數的論文而言的,因為只有少數論文值得花時間這樣去做。

    我理解的“以我為中心”,就是要僅僅把握自己的需求,自己最希望從論文中獲取什麼資訊,然後再去扒開論文看,此時需求導向下的閱讀,必然是高效率的。

    “化整為零”意識,就是在剖析論文時,把論文清晰的分解成若干相關聯的部分,然後再層層去理解,最後建立不同部分之間的關係。

  • 3 # 美輯編譯

      學術圈中對大牛導師的傳說,有一個共同點,這些大牛們都是過目不忘的“神仙”。當學生對自己的研究問題還一臉懵逼的時候,導師們早就不假思索地給出了文獻名稱和出處。對於這些牛人們,知網恐怕就是個擺設。怎麼做到這一點?學會寫文獻閱讀筆記,是個起點。

      學術閱讀還是閱讀

      讀文獻是學術研究的基本功。不過,只有形成一定積累,讀過的文獻才有價值。用稍微學究氣一點的話來說,文獻閱讀存在一個“規模效應”——到了一定規模,才能發揮作用。

      試想一下,面對某個現象,別人可能還在茫然於研究問題如何表述的時候,你仗著讀過相關的文獻,一下子就能提煉出合適的概念、理清現象間的邏輯結構。一句話,就是能快人一步。

      要知道,如果想在學術圈中謀生,論文寫作上能快人一步是非常關鍵的。

      記憶的先天優勢固然有,不過,更多時候,閱讀文獻、並記住文獻考驗的是閱讀技巧。這個閱讀技巧,除了一些學術文獻特定的一些套路外,還包括了一些通用的閱讀技巧,這在近幾年來湧現出的“閱讀學”中談論較多。

      應該說,閱讀學的出現對應了我們社會中的一個基本事實,相對於人類歷史上其他時代來說,現在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資訊,或者更直接一點說,我們每天需要“閱讀”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

      一直很懷疑如今不時冒出來的,有關國民閱讀量的調研報告。事實上,隨著識字率的普及,閱讀能力的提升拓展了人們的閱讀範圍,而承載資訊的載體越來越多元,閱讀這一行為就有點像人的自主呼吸,隨時隨地地閱讀實際上是有點難測量的嗯,而這也是這些閱讀報告中所忽視的一點,透過強調主動閱讀,對於某些被動閱讀中獲取地知識是有所輕視地。

      不過,不管怎麼說,這些“閱讀學”確實總結了不少關於提高閱讀效率的“竅門”。

      學會輸出,閱讀才高效

      其實,如果要問那些學術大牛怎麼才能做到對文獻過目不忘。有一條是繞不過的,就是靠“寫”。

      一般的大牛是靠寫文獻綜述,頂級的大牛則能把文獻綜述寫出理論探討,有可能就直接成為學科領域中的奠基性理論作品。

      不過,在這裡,個人總結了一些不用寫文獻綜述,也能整理好文獻的幾條筆記方法。

      學會列文獻閱讀表

      之前的公號文章中已經提及了,可以透過列表的方式來整理文獻,基本涵蓋的內容包括兩部分:基本資訊部分+批判性閱讀部分。

      基本資訊包括了文獻的出處、作者、研究問題、核心概念等。

      學會寫文獻閱讀札記

      好的閱讀札記雖然可能達不到像文獻綜述一樣的發表層次,但是,同樣是帶著某些問題來彙總資訊的。 在這裡,小編推薦鄭也夫的《閱讀生物學札記》。以其中的第一篇《閱讀生物學的意義》為例,鄭也夫圍繞了一個問題“為何社會學研究者要去學習生物學知識”綜合了不少文獻。可以說,這就是一篇學術札記的範本。 對於閱讀札記而言,重要的是按照一定的邏輯方式,集中對某些領域的問題進行統一歸納。在這裡,作為文獻綜述基礎的批判性可以稍稍減弱,而更多則是對既有文獻的“複述”,也就是不少導師曾說過的,要先學會“照著說”,再學會“接著說”。

      學會隨手劃和批註

      曾經也有不少老師們會抱怨,電子閱讀普及後,最大的問題是,不能在電子化的各類文獻上寫寫畫畫。不過,現在各類軟體、硬體已經基本解決這個問題了。 其實,在論文、文獻還是以紙質版為主的時候,隨手劃和批註就是閱讀文獻的一個好方法。有時閱讀文獻也還是需要一些靈光一閃的,尤其是這種靈光一閃可能就是自己寫作下一篇論文的起點。批註和隨手劃可以幫助我們在使用這篇文獻時可以節約大量時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白靜夜思英譯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