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寧爸漢漂生活錄

    作為一個在職場打拼三年的老油條,我來點經驗之談吧!這裡我不談那些瑣碎的事情,我覺得我如果告訴你“要在地鐵時間看書,睡覺前溫習,放棄遊戲,放棄無用聚會”這些東西的話我就太low了,這樣的回答等於是廢話,問題的重點是“自控力”你還告訴別人有自控力才能做的事情幹啥?我們要解決的是問題:如何才能開始“用碎片時間提升自己”?

    大家都明白,自控力強的人,做事情都會有條不紊,步步推進,而自控力不強的人必須靠興趣,利好或者外部壓力來支撐和推動。明確了這些,你就會明白:要安排碎片時間提升自己,就要從興趣,利益和外部壓力來找突破口。

    “利益”當頭

    這是一種主動的行為,這裡說的“利益”指的是:你做這件事有沒有錢拿?你明白的,如果你做一件事情持續地有回報,你就會不斷地投入時間,以求獲取回報。這件事已經無關乎興趣和壓力了,掙錢的動力每個人都有。另外,不要拿這種東西和工作對比,因為每個人都會感覺工作上的錢是你應得的,而做其他事情掙的錢你感覺是外快,外快跟工資一樣嗎?當然,注意不要把本職工作荒廢了。

    退一步,選擇興趣為突破口

    你還可以退一步選擇從興趣方面來突破。比如,你對英語感興趣,那麼你就可以不斷地學習英語。如果真是自己的興趣你難道會無動於衷?你還可以做攝影,打遊戲。當然,我可不是讓你無限制地頹廢,而是說,你做這些也要往深裡做,比如,在大城市經常能見到外華人,你去跟他們用英語聊天啊,你可以拿英語去裝X啊,最終你是否能用英語來掙錢?做攝影是否可以出作品投稿?打遊戲是否可以嘗試做電競,豈不是很有意思?當你的興趣跟收益結合起來會出現火花的。當然,注意不要把本職工作荒廢了。

    讓自己處於外部壓力中

    這是一種“被動”的行為。如果你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估計你已經無法靜下心來思考了,你只能被迫跟隨著形勢走。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外部壓力對一個人的推動作用非常明顯的。比如說,大學時你從開學就打遊戲,不想學習,然而期末考試前幾天你就把幾門課程學習完了,最終還順利透過考試。按照這種邏輯,你要給自己製造一定的壓力,比如我同事想跳槽但是卻不想準備。然後今年公司加薪的時候,他跟老闆說:老闆,我今年要離職離開北京,不用給我加了。好吧,這樣一來,後路算是斷了,你會不會為了跳槽準備?

    所以,有了利益,興趣或者壓力三者中的任何一個,你自然就會把自己的任何一點閒暇時間都利用好。此時你要care的就是學完這個要學啥,而不是如何開始了,因為在你明白我說的東西的那一刻,真正的提升就已經開始了!

  • 2 # 子亦10

    以我自己學英語的體驗來說一下吧,我是個學生黨。

    先寫下你想提升自己哪一方面的能力。剛開始的時候只建議專注於一個能力的提升,不要想太多,本來自制力就不好,你還能保證同時兼顧幾個方面?最後可能什麼都沒成效。列舉出你可以想到的碎片時間,然後對應要做的事情,學習方式和內容。eg:早上起來後一邊洗漱一邊放英語早報/英文歌曲,收聽英文學習電臺(像喜馬拉雅FM裡就有相關內容)。走在去上課路上的時候,回顧先前聽到的內容,隨手用方片收集記筆記。課間/工作休息的時候玩下英語小遊戲等等。隨身帶耳機,有空閒放就聽英語相關的演講,歌曲,資訊(TED裡的內容值得推薦)。主動提起相關話題和朋友閒聊,創造機會用英語交流。平時看電影劇都選擇英劇美劇。一種讓英語塞滿時間的各個縫隙的感覺。由於自制力不好,需要時刻提醒自己。警惕自己的方法:把手機桌布屏保更換成警惕自己學習的內容。和朋友約定一小段時間後達成某個目標。找個朋友或者微博,你自己舒服的地方打卡記錄你今天的碎片時間都做了什麼,並反思。安利一個控制自己不碰手機,專注學習的軟體Forest。開始專注的時候按下開關,會開始種一顆小樹,如果途中玩了手機,小樹將死亡,種植失敗。

  • 3 # 一半是冰一半是火焰

    這個問題,引用一個故事。誰說的:擠!把所有的碎片時間運用起來,專心做一件事,即使是碎片時間也不影響你把一件事做足做好。

    其實,靠的就是毅力和恆心。老話說:有志者,事竟成!就是這個意思。

  • 4 # 糖糖的格物致知

    首先啊,我們先說什麼是自控力?自己控制自己按計劃做事的能力,這叫執行力。我們提到自控力的時候,往往是指面對誘惑時對自己的控制力,誘惑這個東西嘛,是不能哪來考驗人性的。。。

    有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叫斯金納箱實驗,研究的是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

    實驗是這樣的:箱內放進一隻白鼠,並設一個按鍵,箱子的構造儘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動物在箱內可自由活動,當它按按鍵時,就會有一團食物掉進箱子下方的盤中,動物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一裝置記錄動物的動作。操作性行為(按按鍵)是獲得強化刺激(食物)的手段;實驗的目的不是揭示大腦皮層活動的規律,而是為了表明刺激與反應的關係,從而有效地控制有機體的行為。

    總結一下就是:操作 ⇒ 強化(按按鍵 ⇒ 給食物)。

    人的天性都是喜歡找樂子的。培養自控力,就是要找到這個自我強化機制,而不是強迫自己面對不喜歡的東西。做事情——快樂——重複做事情。

    我們需要的不是非得去控制自己,而是在每一件事情裡得到樂趣。同樣,堅持做喜歡的事情,控制力也會提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煮大塊牛肉高壓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