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們不孤單——

    我們總是下意識地為事情找原因,找理由,堅定不移地認為:“我們的現在全部由過去的事情所決定。”那麼現在出了問題,自然就要歸咎於過去發生的事。

    但是心理學家阿德勒發現,按照這個理論,人們會一味地關注過去的原因,相信現狀無法改變。這種觀點完全忽略了人的作用,很不合理。

    阿德勒提出了他的觀點:不存在原因,一切都是基於目的才存在。

    用幾個我們身邊的例子說明:

    是為了不認真生活,才選擇被過去傷害

    每次聽到身邊有人抱怨,自己原生家庭出問題,導致自己心理創傷現在很頹廢blabla,我就想說,能把你養這麼大已經可以了好伐,你還能這麼理智找理由做分析,說明把你培養得很健全嘛,哪錯了?

    阿德勒則更進一步,徹底推翻了創傷觀點,認為心理創傷根本不存在。

    任何經歷都不是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所謂的心理創傷不會影響我們,我們自己賦予這段經歷的意義才會。你可以讓它變成傷害,也可以讓它變成一次成長,關鍵是你有沒有勇氣,面對事實,面對不完美的自己。

    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比如,有人說自己因為“爸媽離婚”,所以談不好戀愛,總是缺乏安全感。但也有人因為不完整的家庭、落寞的童年,所以努力經營自己的家庭,期望孩子能擁有自己曾經沒有的。

    同樣是父母離婚的變故,結果卻天壤之別。是因為當事人做出了不同的解讀,或者說,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既定事實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重寫過去對現在的影響。有時候連記憶都不可靠,要怎樣去定義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

    不要讓自己的人生變成一條總是浸泡在汙水中的抹布,水仙心態的人大有人在,喜歡在夜裡一遍遍舔舐自己的傷口,在朋友圈秀可憐秀傷痛。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心靈雞湯可以大行其道的原因。她不是走不出來,而是不願走出來,寧願沉湎過去而不肯面對現在。

    是為了不跟人打交道,才變成內向的性格

    “心理創傷”的概念被粉碎後,第二個要粉碎的就是“個人性格”。

    阿德勒認為,你的性格並不是環境導致,也不是無法更改的個人屬性,而是你自己的選擇。

    “真的假的?我內向不善言談也是我選擇的?”(懷疑)

    還真有這個可能。

    阿德勒心理學指出,每個人的性格脾氣最初也許是無意識形成的(大概在10歲左右),這時候性格跟環境家庭有很大關係。但是從那以後,一切心性的養成就是你自己的責任了。

    那些始終性格“內向”的人,實際上是為了“內向”帶給自己的好處,而繼續選擇“內向”作為性格。

    什麼好處呢?內向者大概被人這樣說過:“他內向,不太擅長跟人打交道。”,或者“這孩子比較內向,不愛理人”。

    看,因為“內向”,你可以堂而皇之地不跟人打交道、不理人、不參加一切會讓你恐慌的社交活動,真棒!

    不是因為性格內向,所以迴避社交。反了!是為了迴避社交,所以繼續堅持“內向”的性格!

    這樣一來,性格就不再是本性難移的問題,而變成了關乎勇氣的選擇。是繼續選擇與之前一樣,還是選擇新的生活方式,一切都在於你自己。

    順便說句,怎樣都好。

    是為了震懾對方,才用了“憤怒”的手段

    不僅性格可以“捏造”,連你的情緒都可能不那麼“純”“真”。

    所有情緒裡,憤怒是最常見也最不好控制的一個。但在阿德勒的觀點中,人不會受到情緒的控制,確切地說,憤怒不是一種需要克服的情緒,它只是一個被你利用的手段。

    “ What?! 我發火的時候可顧不上那麼多,氣血上湧,小宇宙翻騰,根本沒時間思考,怎麼可能是我自己選擇的呢?”

    再舉個例子:

    母親和女兒大聲爭吵。這時電話鈴響了起來。“喂?”慌忙拿起話筒的母親依然帶有一絲怒氣。

    但是,打電話的人是女兒學校的班主任。意識到這一點後,母親的語氣馬上變得彬彬有禮。在客客氣氣地交談了5分鐘之後,掛了電話,接著又勃然變色,開始訓斥女兒。

    看到了嗎,憤怒地遊刃有餘,無縫銜接,它不是一場無法控制的生理爆發,而是為了達成目的的一種可放可收的“手段”。它既可以在接電話的瞬間巧妙地收起,也可以在結束通話電話之後再次釋放。

    這位母親並不是因為怒不可遏而訓斥女兒,事情的順序正好相反,她是為了用高聲震懾住女兒進而使其聽自己的話,才採用了憤怒這種感情。

    不得不說,你們人類戲太深啊...

    回想上一次你發火的場景,跟伴侶的一次爭執、跟同事的意見不和,你才沒有那麼多小宇宙要爆發,只是感覺講道理太麻煩,潛意識想用更快捷的方式使對方屈服,於是你就採用了“憤怒”的感(shou)情(duan)。

    之所以沒有改善,是因為內心並不想改變

    看到這裡,你大概瞭解了阿德勒的觀點。你既不受情緒的控制,也不受性格或經歷的影響,現在的一切,你的工作、生活、婚姻全部是你自己的選擇。

    既然是你自己的選擇,那麼主動權就在你的手上,只要做出改變就好了。

    “等等,改變真的這麼簡單嗎?每個人都想要改變,可事實是大家最後都一成不變。”

    對此,阿德勒的回答是: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

    儘管想要改變,其實心裡還是覺得一直這樣下去比較輕鬆吧。因為如果一直保持現狀,所有事情都能按照過往經驗應對,輕車熟路。另一方面,如果選擇新的生活方式,未來難以預測,生活也會充滿不安。

    還有的人,為了保留一種“我上我也行”的可能性,絕對不會做出改變,以逃避嘗試的失敗和別人的評判。常見的藉口有“如果有條件我沒問題”、“現在就是沒時間”,5年以後,這些藉口則會變成“畢竟不年輕了啊”、“我主要是考慮到家庭”… …

    是不是很耳熟?

    如果真想有所改變,丟掉這些藉口,行動起來。

    我想知道的是,沒有了心理創傷、性格、脾氣為你打掩護,丟掉了盾牌的你,究竟還敢不敢站出來,為自己勇敢地做一回選擇。

    最棒的是,

    你永遠可以做出選擇。

  • 2 # 野生Tony洋

    存在

    最近在看《親密關係》,這本書寫的太好了,題主可以看看。心理創傷不但存在,而且還特別重要,甚至比身體的創傷更令人悲痛且影響深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抑鬱症患者在生死線徘徊很久之後對生命的認識會有哪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