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叔白

    經歷了生死的抑鬱症患者,他的想法不會有什麼改變,除非抑鬱症被治好了,或者轉化成其他心理疾病,比如轉向躁狂。

    抑鬱症是一種心理疾病,心理疾病的,最根本的特徵就是想法出了問題。這裡的想法是指潛意識裡頭的想法。

    其實很多人都以為在經歷極端事件以後,人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心理學上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一種人格是非常非常穩定的。至少在現代心理學的技術上還沒有能改變人格的,也就是從一種人格變成另一種人格。

    每一種人格,都是從健康到精神病端,是一個連續的譜系。心理治療也就是讓他更加靠近健康的那一端。

    對於像電視劇裡說的那種經歷生死之後大徹大悟那完全都是短時的一些行為。時間長了還是會恢復到以前的人格特質。

    要真正是抑鬱症,真正是心理問題,那就要用科學的方法,通過心理醫生,才可能改變現狀。

    生死並不能從潛意識改變一個人的看法。

  • 2 # 似水流年12

    抑鬱症之所以為抑鬱症,是因為患者不能正確認識人生,其認知功能存在缺陷,心理長期處於消極狀態,與自己理想化的心理需要形成強烈衝突。抑鬱症的自殺和自殘行為,不是由於其悲觀厭世,而是因為其內心渴望樂觀的強烈願望與其悲觀心境形成強烈的不妥協的衝突,以致於形成為了要樂觀活著必須去死這種深刻的不能解脫的心理死結。抑鬱症缺乏的正是從症狀痛苦中進行總結和反思的能力,他們不會從生死攸關的痛苦的境遇中領悟出對其生存有益的經驗或者道理來。

  • 3 # 心理健康醫生李軍

    1、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2、前一刻天堂,後一秒地獄。

    3、寵辱不驚,無慾無求。

    4、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5、向生而死,向死而生。

    6、歲月無情,滄海桑田。

    7、看破紅塵,頓開名韁利索。

  • 4 # 飛揚心理王主任

    抑鬱者在生死線徘徊久了至少有兩種傾向:一種是生命艱難,活著沒有意思;二種是生命無常,活著不如死了。所以,抑鬱者發展成自殺的情況比較多;抑鬱者自殺未遂的情況也比較多;抑鬱者有自殺想法但還沒有付之行動的人也不少。

    首先說第一種,生命艱難,活著沒有意思;本來,生命是欣欣向榮的,隨著各種需求的滿足,個人也會感覺到滿足和快樂,由此感覺生命是美好的,人生是值得奮進的。但對於抑鬱者來說,他們遇到了人生的困難,導致情緒悲觀消極、失敗導致的自責讓人負擔累累、身體受壓力的影響產生種種不適,他們感受到的不是生命的愉快,而是生命的痛苦,這樣的生活讓他們產生活著沒意思的感覺,甚至有生不如死的感覺。

    第二種是生命無常,活著不如死了。由於抑鬱者遭遇到人生的挫敗、遭遇到人生的困境,而且主要是進入這樣的一個困境走不出來,深深陷入痛苦的煎熬之中,這讓抑鬱者對生命產生偏頗的認識,就是把既有苦也有甜的人生看得只有苦沒有甜,因此在痛苦中產生不如速速死去的念頭。的確,當一個人極度痛苦時,他感覺生的存在不如死的靜寂更美好,以至於這種解脫感超過了對死亡本身的恐懼,甚至最終採取終結生命的行動。

    所以,對抑鬱者我們一定要多加關愛,多給他們切實的幫助,這個切實的幫助就是給他們正確的解決自己問題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專業的心理疏導。但並不是所有心理老師都有足夠的經驗和能力。我們的相識就是一種緣分。本人做為從業多年的專業心理老師,願意幫助這些深陷痛苦的抑鬱者迎來生命的重生。

  • 5 # 育兒路上紅綠燈

    其實,不是重生後才會對生命有不同的認識,在患病期間也同樣是有另一個角度全新的認識的。

    最近看電視,又偶爾看到了劉濤演的《我們都要好好的》。

    實際上,當一個人的價值觀無法在現實中落地,找尋不到自己的那個點,就會變得沒有價值感、不自信、沒有安全感,進而有的發展成為抑鬱症。

    當面對醫生的診斷,說她已經嚴重到隨時可能會自殺,也有傷害孩子的可能性時,劉濤淚流滿面,跟好友說:“我想活著!!!”

    所以,這樣的病人依舊是對生活充滿熱愛、嚮往的,或者說比正常人更渴望、更想珍惜。只是當下擁有的一切都是不對的,需要逃離,去重生!

    如果,我們身邊有那些我們認為很矯情、很較真、很不可理喻的人,不妨用另一個視角去接納他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引產後的心理如何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