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定點漂移來表白
-
2 # 盛夏果實vlog
“玄之又玄”)在萊蕪,最大的摩崖(仙人山“神在”)在萊蕪,最長時間、最多事蹟、最深的感情在萊蕪,最多的詩文書法作品也在萊蕪,在《雪蓑》文史資料專輯的編纂工作中,呂建中老師帶領文史資料員馬文剛、田超等人,在萊城區高莊街道辦事處岔河口村仙人山製作最大摩崖“神在”的拓片,解決了萊蕪文史一樁460餘年來的懸案。(縣誌記載該摩崖題字是雪蓑書寫並題刻的,但是他寫的是什麼內容,從明朝天啟年間以來,雖經萊蕪文化名人譚性教考證,卻仍不能確定什麼內容——譚性教所寫《秋日同李澗谷登仙人山》詩中說:蓑翁留墨跡,班剝沒苔紋。)期間我兩次現場學習,並寫了兩篇遊記。現在《雪蓑》已經出版發行,相信這一專輯必將成為萊蕪政協文史上的新里程碑,也期盼和歡迎更多的各界人士加入到研究萊蕪文史的隊伍中來。
出萊城至南冶,又南行十餘里,沿途蓮花河東岸石壁陡峭險峻,綠樹成蔭。上行水勢一轉,又見明鏡前照,似玉帶環繞,雄壯挺拔,植被茂密,威武險峻者,仙人山也。
秦朝安期真人在此修行煉丹,羽化而去,據此得名仙人山。沿途而上,雜草埋徑,梯田層層,松柏蒼蒼,及至山腰,多有柿樹,深秋之時,白露為霜,柿葉飄落,碩果高懸,滿樹紅彤,甚是喜人。仙人山巔,周有懸崖,險峻異常。山巔古蹟猶存,現有山寨、仙人堂、仙鶴冢、陳甘雨小女墓、仙窟鶴巢等景觀。摩崖石刻遍佈山周各處,因石勢石形,因客人心境,或用為臥榻,或當作琴臺,或佔成綸巾,不一而足。
猶為可記者,面東懸崖上之巨型摩崖大字也。安期真人修煉之石洞北臨大字,史載為文化巨匠雪蓑書作並題,然所作為何,自明朝末年以來,中間雖逢譚性教等名家考證,終未得信服之說。因山勢陡峭,至前視之需膽大壯年男子面貼懸崖,微步側行,及至字下,仰視才見,不復當日何術刻之,後輩拓印終因無絕壁飛鳥才臨之力而不知,現恰逢政協編纂《雪蓑》專輯,呂建中老師率眾支架3日才得拓印,方解500年來之疑惑,乃得雪蓑精髓凝聚之“神在”也!拓得當日,奔走相告,眾人無不拍案驚奇,鼓掌相慶,實乃我萊蕪文史可喜可賀之大事,中華文化發揚光大之新兆。
恰逢甲午壬申乙亥日,Sunny明媚,餘攜拙荊犬子前往,又與尹承乾主任不約而同行,幸甚至哉,作文以記之。
從萊城到南冶後,再往南走5公里多一點,沿路蓮花河東岸石壁陡峭險峻,樹木茂盛。沿著 河道往上走,水勢忽然變化,前面岔河口處,河面如明鏡映照,又像玉帶纏繞,一座威武雄壯的大山就挺立在眼前,這座山就是仙人山啊
-
3 # 狸仔帶你看世界
仙人山位於萊蕪以南20餘里蓮花山以北,整座山高509米,是萊蕪境內唯一的一座有著真憑實據的仙人居住的山。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仙人山也被稱為萊蕪十大名山之一。
仙人山現在位於萊城區高莊街道辦事處譚家樓村西,整座山的海拔509米,面積一點5平方公里,從北面遙望此山,就如同仙人的肩頭一般,再加上,當年安期真人在此地修煉得道成仙,還有傳說秦始皇去東海求仙時,也在此地遇到過安期真人。所以人們稱這座山為仙人山。
仙人山雖不高,但整體山勢陡峭,山南面有三層懸崖形成的臺階,根本無法直面攀登只能繞行,東側和北側的山坡上各有山門,山寨,仙人堂,仙鶴冢,陳甘雨小女墓,仙窟鶴巢,摩崖,石刻等景觀。哦,好了,在山寨的東南,陳甘雨曾留下“第一山”的題記。
所以,正因為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仙人山才有如此奇景!
-
4 # 樺哥
仙人山在萊蕪區高莊街道譚家樓村西,北接鳳凰山,南望蓮花山。仙人山景色脫俗,頗得驢友推崇,據說明嘉靖年間萊蕪知縣陳甘雨在山上留下了“第一山”摩崖。
站在山巔南望,萊蕪區最高峰蓮花山的英姿一覽無餘。當年,任萊蕪知縣的陳甘雨公務之餘登臨此山,觸景生情,寫下“宮山一覽”。
仙人山山頂建有山寨,在山寨之下的懸崖絕壁上,有陳甘雨榜書“第一山”三個大字。仙人山海拔不算高,何以被稱為第一山?萊蕪文化學者呂笑塵先生認為:“非此山因安期真人而稱第一,陳侯甘雨寫下‘第一山’原因有三:陳侯蒞任萊蕪,為仕途第一任所,此其一也。去兗州平息礦亂,歸後受明廷之嘉獎,此其二也。萊蕪古為冶煉地,自唐至元以來,冶煉祭祀老君、安期於是山。丁未夏至,陳侯初登臨此山,觀山間風物,興濃不已,此其三也。”
舊時從萊蕪縣城到仙人山,出東關望仙坊,過渡仙橋,進對仙門,跨過白馬峪村“仙溪”,循著“仙人遺蹟”,伴著掩面拽裙離去仙女的傳說,登山賞景。這是一條成仙之路,第一山由此而得名。
回覆列表
仙人山位於萊蕪區高莊街道譚家樓村西,北接鳳凰山,南望蓮花山。仙人山景色卓爾不群,頗得文人雅士推崇,明嘉靖年間萊蕪知縣陳甘雨在山上留下了“第一山”摩崖。
仙人山全貌
仙人山海拔509米。北望此山,山形呈“山”字,猶如一端坐老者的頭肩,又有仙人安期生在此修仙,故名。安期生,先秦時代方士,在《史記·封禪書》《樂毅傳》中均有記載。秦始皇東遊登琅琊臺期間,曾與安期生交談三日夜。安期生曾在仙人山修仙,山腰有仙人洞,山頂有仙人堂。
山腰東側懸崖絕壁處,仙人洞的存在增添了神秘感。仙人洞旁邊的懸崖上,雪蓑子書“神在”二字赫然在目。這個曾困擾萊邑人士數百載的刻石謎案,在癸巳年九月終被破解。“祭神如神在”,仙人山的神仙還在嗎?除了“神在”二字,“雪蓑綸巾”“野客琴座”“少渠公錦雲巖”“陽春臺”“奇”等摩崖石刻巧妙設定,足見文人之雅興,亦成仙人山之風景。
仙人堂位於仙人山之巔。現存最早的嘉靖《萊蕪縣誌》記載,“仙人山,在縣南二十里,上有安期生修仙堂,今有化鶴冢。”此後的縣誌都有類似記載。化鶴冢指的是陳甘雨之子陳兆科墓。安期生修仙而去,陳甘雨之子化鶴而歸。山上的一塊“述僧問解”碑用問答的形式解讀生命去留,更增添了此山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