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春裡的記憶
-
2 # 煙臺劉大胖vlog
剛從電影院看完《後來的我們》,我一大老爺們,在電影院哭得稀里嘩啦,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下邊我就來說說讓我流淚的三個片段。
一、
見清畢業沒多久,忘了是哪一年,在北京混得不好,或許是沒臉回家,或許是沒錢回家。除夕夜,見清跟小曉兩個人,在出租屋裡各幹個的。小曉接到見清父親的電話,把電話轉給見清。
見清跟老爸寒暄了幾句,即將掛掉電話,一頓,說了一句:爸,過年好。
聽完這一句,我眼淚第一次止不住流了下來。想到我剛畢業那會兒,雖然工作還算穩定,但掙錢不多,要不是有單位的宿舍,過得比見清好不了多少。那會兒每年回家,也都因為掙錢少,內心很自卑,感覺對不起父母的養育和關心。
見清那時的心情,莫過於此吧。
二、
第二段是灰色的現在,兩個人租車回北京。車上,小曉說:I miss you。見清也說:I miss you too。小曉說:我是說我錯過了你。
這段也深深觸動了我,倒不是讓我想起了前任,因為我沒有前任,我初戀就是我現在的媳婦。觸動我的是,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在。我一定要好好珍惜我現在的媳婦,千萬不能等到分開再見面的時候說:I miss you(我錯過了你)。
三、
見清說的什麼,我沒有聽見,因為這時候我已經在媳婦的懷裡痛哭流涕了,據說前排好多人回頭看我了。一個大老爺們哭得稀里嘩啦,能不稀罕麼,ε=(´ο`*)))唉
這段之所以感動我,概括起來,就一句話:我的生活好了,卻沒有讓我愛的人一起幸福。或者說:後來的我們擁有了一切,卻沒有了我們。
從某些方面來講,這是一部前任的電影,但我並沒有前任,自己卻感動得稀里嘩啦(之前看《前任3》,我全程都是很尷尬的),我也很奇怪的,可能就是以上3點觸動了我吧。
簡而言之,就是珍惜眼前人。
最後,推薦大家去看一下,真的很好看。
-
3 # 娛樂獨角獸
是的,與這位網友相似,大多數觀眾被該影片打動的真正原因絕不止於方曉曉和林見清的“錯過”愛情,更多的還是這對戀人“北漂”過程中所展現出的“孤獨感”和“思鄉情懷”。
田壯壯導演此前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劉若英是一個非常懂感情的人”,關於這點,監製張一白也表示認同。
可僅僅“懂”情夠嗎?顯然不夠。北漂”之所以能夠引發萬千共鳴,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於真實,而非一味“賣慘”。
為此,不曾“北漂”的劉若英,要做的便是做足功課。她表示,看紀錄片、現場感受都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數時候,她都是拉著自己的北漂朋友,“逼著”他講當年的經歷,然後自己去看、去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有很多細節十分打動人。比如,方曉曉與林見清的“地下室”生活、兩人首次打出租車的“轉折”心態以及破舊沙發隱約出的“北京”夢想,都令觀眾為之動容。
兩人的人設“貧窮”,也並非“賣慘”式的空穴來風。
影片中,方曉曉是一位來自“社會”的平民女子,林見清則是一位剛剛畢業的窮大學生,他們租地下室、賣電腦、賣盜版CD,日常捨不得打車、省吃儉用,都是經過“真實”考核。
正如男主“林見清”名字的由來,實際上它是取自劉若英的一位“北漂”好友“方見清”之名。而租地下室等背景設定,也是因為劉若英自己經常親眼見過在銀行上班的男女朋友,每天出門談著幾百萬的生意,回家後則回到了只有幾平方米的小屋內。
留在北京,是他們兩人的共同夢想。 而故事中,林見清、方曉曉兩人的目的也是可以在北京紮根。為此“一年只回一次家”的思鄉之情也成為了無數“北漂”青年的時代縮影。留在北京,還是回到老家擁有一份安定的工作,可能是每一位來京人士都曾作出的掙扎選擇,無非對錯,只關乎自己。
在現場,幾位影評人也對“北漂”、“鄉愁”給出了不同看法。賽人老師認為,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選擇,回老家是理想、在大城市打拼亦是夢想;柏小蓮老師覺得要允許每個行業裡面都有被拋棄的人,要理解所有的不同;周黎明的觀點則是“真實”最重要。
“我認同回家的概念是,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這是一種儀式感,但是很重要。”劉若英導演如是說。
-
4 # 邢圖子
後來的我們,我全程看了,讓我最感動的或許是見清父親寫給小曉的信,這是來自一個家的溫暖,也給小曉帶來了家的安全感。
對於他倆的愛情,其實我不能完全理解這樣的選擇。但是我能理解小曉所說的家是什麼,不是北京戶口,也不是一棟房子,而是家人給的溫暖,家人給的安全感,她從小父親就離開了,母親改嫁,從來都是一個人,所以她不斷地換男朋友,只是太渴望有人能帶給他安全感,只是,有時候越渴望的東西越難得到,而且這種方法我也不覺得是對的。直到見清出現,一句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或許就已經讓小曉感動了。她願意陪著他,在他困難的時候。
但是,見清不懂,他以為小曉要的只是錢,只是一棟房子,他不理解她所說的家是什麼,所以,他害怕了,他退縮了。其實,家,很簡單,有你有我有溫暖,是我們心靈的避風港,讓我們有所依,不至於四處飄蕩。
我很佩服電影裡的那個父親,他帶給我的感受超過了男女主角的愛情,他是一個真正懂得什麼是家的人,總是用自己的方式溫暖著家人,也讓我經常想起自己的父母。他希望兒子回來,覺得做遊戲會不會沒前途,但是當知道自己兒子夢想時,他又默默地支援,默默地給他做他最愛吃的。
唯一的一次生氣就是當見清讓他離開跟他一起去北京的時候,他不願離開,毫不猶豫的拒絕了。因為這個店不僅僅只是一個店,還是一個家,這裡充滿了他們一家所有的溫度和記憶,是他心裡的依伴。
其實後來沒有我們,只有我,也不會有如果。
每個人看完電影都會有不同的感受,以上只是我看完電影自己的感受罷了。
-
5 # 行遍萬里路
最感動我的就是父親寫信的時候,因為眼睛不好了,只能趴著寫。愛情遇到了,固然美好,失去了,也不要太懊惱。生活中還有太多東西,需要珍惜,需要用心好好的去對待。一個人可以成全另外一個人,不是很好嗎?這部劇一方面是在闡釋愛情,另一方面也在傳達親情的可貴,還有朋友,還有鄰居,事業,家庭,好多因素匯融在一起。
回覆列表
奶茶在深耕樂壇二十幾年之後,也許是因為感觸過多,也許是因為她覺得光有歌曲已不能達到完全抒發自己的內心情感表達。於是像好多跨界者一樣,奶茶最終也是選擇了用大銀幕的方式來給我們講述有關於她理解中的世事變遷。隨後便從一六年的年底開始瞭如今正在熱映的《後來的我們》的製作。
歷時一年多,奶茶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她,當然亙古不變的那份執著依舊在她的身上如影隨形。
《後來的我們》是一個有關於愛情的故事,是那種關於一對異鄉漂泊打拼的年輕人的愛情故事。
十年前,也就是兩千零七年,當林見清和方小曉偶然地相識在歸鄉過年的火車上的時候,他們從未想過以後的十年裡會經歷如此漫長的相愛相殺。從兩個人懷揣著共同的夢想,一起去北京打拼開始,期間經歷種種的愛情需要經歷的磨難,並開始了一段相聚相離的情感之路。
而十年後,當林見清和方小曉在飛機上再次偶然重逢的時候……命運似乎像是一個輪迴。但在一次又一次的偶然下,平行線交叉,再平行,故事終究還是以“然後”結了尾。
曾經有他們的時候,他們什麼也沒有。後來當他們什麼都有的時候,卻終究沒有了他們!
如果你穿上西服成為別人的新郎,我會閉口不提當年的瘋狂,如果我穿上婚紗成為別人的新娘,你依舊是我最初的夢想十年是一個分水嶺,只有經歷過了才會知道它的厚重,而愛情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