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優美2020

    甜能體現生活幸福祥和的年味。

    過年大家放下繁忙的工作,放鬆心情的日子,也是一家人團圓溫馨幸福的日子。

    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做了一桌每個人都有喜歡的美食,吃著酸甜苦辣鹹、還有麻味道的美食,心裡都是甜甜的滋味,燦爛的笑容,最最溫馨幸福祥和的時刻!

  • 2 # 江南的狗是真的狗

    如果簡單的從飲食方面分析考量,我不知道你們是不是農村的,我小時候在農村吃過一樣東西,那種味道,終身難忘,而現在,再好的廚師也做不出那種味道了,吃過很多酒店,路邊攤,再也沒遇見過,這種東西就是吃大席,吃剩下的菜倒在一起的那種味道。現在人可能覺得太髒,不能接受,泔水什麼的。而我小時候。那絕對是絕世的美味。有沒有也吃過的。

  • 3 # 使用者110789254210

    什麼是年味?年味就是全家團圓的喜樂氣氛;就是晚輩孝敬長輩圍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菸花閃耀飄進鼻內的一股幽香;就是媽媽忙前忙後做的一頓年夜飯中的餃子;就是逛廟會看著舞龍吃糖球彷彿又回到童年的一種享受;就是甭管認識不認識,見面都說過年好的那種友好感覺;就是滿大街掛滿了紅燈籠充滿了祝福話語的那種氣氛…… 這就叫年味。

    “年味”,並不是物質的豐盛,而應該是文化的豐盛。濃濃的年味,其實是被我們自己的無知所消解的。它緣於我們對自己的文化及其價值的無知,對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的無知。 我們缺少的並不是對“年”的感情,而是“年”的新方式與新載體。我們要設法把“年”從生活中的必不可少,變為文化上的必不可少。使傳承千載的生活的“年”,完美地轉化為未來文化的“年”。

    人們對年有一種盛情。在過年的時候,一定要儘量吃好一點,穿好一點,因為這不僅是一時的事,而是象徵著未來一年的幸福與否。因為“年”是告別過去,面向未來的特殊時刻。因此,一切生活的理想都在這個時刻煥發出來。在過年的日子裡,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

    年,實際是一種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種努力理想化的生活。而當生活和理想混合在一起,就有了年的意味。 年文化的內涵是什麼?我用四個字來概括———驅邪降福。喜慶、吉祥、平安、團圓、興隆、長壽、富貴……這些都是年的意蘊,它們凝聚了人們對生活、對生命的所有的美好祝願。如今,過年很難再營造出一年一度生活享受的高峰。年的意蘊和勁頭就隨之滑落下來,年意就出現了一大片空白。

    年究竟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我想,年首先是精神的。它決不是民族年度的服裝節與食品節。而是我們民族一年一度的生活情感的大爆發,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大團聚,是實現夢想的大表現。 幾千年來,老祖宗留下的最大的民俗就是過年。

    它透過各種傳統的方式與形式表達人們對生活的願望、情感、理想與追求。無論是貼春聯、吃年夜飯、祭祖,還是守歲,燃放鞭炮,拜年等等,這些年文化的方式代代延續,其實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它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心理,也就是團圓、親情、祥和,此中包含著無比強大的民族的凝聚力和親和力。華人每過一次年,就深化一次我們民族的親和力、凝聚力,也就是加強民族的生命力。這是中華文化最深刻的一部分,是我們民族的至寶。

    精神是無形的,似乎可有可無;物質是有形的,自然必不可少。精神的內涵往往透過文化的方式表現出來。由於輕視精神的意義,也就會漠視相關的文化,乃至於對於民俗所承擔的民族精神與情感毫不關心。

    這就是春節乃至各種節日都漸見尷尬、空洞而又無奈的深層原因。濃濃的年味,其實是被我們自己的無知消解的。它緣於我們對自己文化及其價值的無知,對人的精神生活與需求的無知。我認為,年味雖然淡了,並沒有傷到元氣,更不可能消失。

    你看每年春節前的半個月,在各個地方的火車站、長途汽車站,都能看到成千上萬的人擁擠著,要在大年三十前趕回家,在年根的時刻和全家人團圓在一起。不需政府花一分錢,不用任何單位組織,全國上下有上億的人,在同一時刻拼命地往家趕。這樣壯觀的場面在世界上其他國家是很少見的。我們對家、對故土有著這樣強烈的眷戀。這是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從骨子裡湧出的對家的情感。

    第二個現象,就是人們的抱怨——“現在年味兒越來越淡了”。我喜歡聽到這樣的抱怨。並不是因為年味越來越淡的事實,而是因為,人們抱怨年味兒淡,一定是心裡非常想過年但找不著年味兒。這一聲聲抱怨從另一方面說明了,人們對年的需求、對年的情感,是存在著的,只是找不到載體,找不著可以把內心的情感表達出來的方式。

    目前,春節及其風俗漸漸質變為一種文化。然而,我們並沒有從文化的高度來享受傳統,享受祖先留給我們的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沒有創造出被大眾普遍認可的有魅力的新習俗。因此,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建設“年文化”這個不容忽視的文化工程。我們必須對“年”從文化上進行新的選擇和弘揚,把過年從生活上的必不可少,變為文化上的必不可少,設法使傳承千載的生活的年,完美地轉化為未來的文化的年。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刻,我們更需要文化的依傍,避免迷失自己。在經濟日益全球化的時刻,我們更需要凸顯自己的文化身份,否則將會失去自信心和光榮感的根由。在外來文化的衝擊下,如果我們還不清醒、不自覺、不有力地保護自己的文化傳統及其載體,我們傳統的、本土的、主體的精神情感,便會無所依傍,漸漸淡化,經裂緯斷,落入空茫。照此下去,我們如今在過年時所感到的失落感,一定會出現在將來的更多時刻和更多地方。

    那時的人們可能很富有,但一定感到貧乏。而這些物質的富有和精神的貧乏,恰恰都是如今的我們留給他們的。 一道道晨曦劃破夜空;一個個燈籠飛上屋簷;一幅幅對聯貼上牆壁;一件件新衣奔離衣櫃;一聲聲爆竹響徹天地;一片片彩霞空中飛舞;一陣陣歡呼請出紅日;一句句祝福口耳相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文"故鄉,牽動著我的情思;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