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歷史名將錄

    從遠古時期時候開始。

    祭祀分成祭拜祖先和祭拜各種鬼神二類。祭祀乃起源於遠古時期,古人認為鬼神有很大的權威,能夠決定人們的命運,所以他們十分崇敬鬼神。他們把鬼神分為天神、地祇、人鬼三類,且以人鬼-祖先為祭拜的主要物件。

    他們認為祖先雖然過世了,靈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禍、賜福與子孫,因此他們都排定日程,虔誠祭祀。在歷史演變程序中,很多地方家族觀念和祭祖觀念正日漸淡薄,嶺南一帶重視傳統習俗,祭祖習俗至今仍盛行。

    中國數千年來承襲了祭祖的傳統,其中有著多重心理作用,其中至為重要的一種,便是飲水思源,因孝敬而祭祖。這種崇拜祖先的觀念一直延續到現今,形成中國文化的特色。

    祭祀時間

    清明節:四月初五,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但因與寒食節相鄰也就成為了掃墓祭祀先人的節日。清明節是中國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之一。清明祭祀的參與者是全體國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頭百姓,都要在這一節日祭拜先人。

    從唐朝開始,朝廷就給官員放假以便於歸鄉掃墓。據宋《夢粱錄》記載:每到清明節,“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墓,以盡思時之敬。”參加掃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數,往往傾家出動。這樣清明前後的掃墓活動常成為社會全體親身參與的事。

  • 2 # 八千里路雲和月色

    清明節、七月半、重陽節、除夕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四大祭祖大節。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逢年過節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祠堂祭,又稱廟祭,是一個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同祭祀祖先。

    第1:清明節歷史悠久,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春秋二祭,古已有之,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禮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融合了 “ 寒食節 ” 與 “ 上巳節 ” 兩個節日內容,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涵蓋寒食的禁火、冷食風俗與上巳郊遊等習俗的節日。

    第2:“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第3:重陽節起始於上古,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

    第4:除夕,為歲末的最後一天夜晚。歲末的最後一天稱為“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除舊佈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的日子。歲除之日,民間尤為重視,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除舊佈新,張燈結綵,迎祖宗回家過年,並以年糕、三牲飯菜及三茶五酒奉祀。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祭祀祖先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祠堂祭,又稱廟祭,是一個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後要開會聚餐等,這種祭祀是團聚族人的一種方式。祭祖按時間又分為春秋兩祭,傳統上有春秋二祭的習慣,春祭在清明節,人們一般祭拜直系祖先;秋祭在重陽節,祭奠宗族共同的先人。

    清明春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春祭其實就是在春天季節,人們用隆重的儀式祭祀,希望在即將到來的一年裡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寄託了人們的美好向往。

  • 3 # 桃源天馬行空

    古代祭祖主要在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中元節這四大傳統節日裡。古代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祖先,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不相同。供品有主要有三牲飯菜、三茶五酒等;由家長主祭,燒三炷香,叩拜後,祈求豐收,最後燒紙,俗稱"送錢糧"。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活動。

    除夕祭祖,是中國流傳至今的傳統風俗之一。一方面是源於"百善孝為先"和"慎終追遠"的傳統觀念,在辭舊迎新之際對祖宗先輩表示孝敬之意和表達懷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於人們深信祖先神靈可以保佑子孫後代,使子孫後代興旺發達。這一傳統習俗代代相傳,人們每逢除夕總要舉行祭祀儀式,感恩追始,祈求保佑。在過去,祭祖儀式一般在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舉行,身穿盛裝的同一姓氏宗族參加,禮俗儀式較為隆重。老百姓一般都在吃團年飯之前在家中的先祖神龕面前擺起美酒佳餚,進行拜祭。

    清明祭祖,在清明掃墓是因為冬去春來,草木萌生,人們到先人的墳墓,會親自察看墳墓是否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在祭掃時,給墳墓剷除雜草,新增新土,擦拭墓碑,供上祭品燒豬,燃香奠酒,焚燒紙錢及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示對祖先的懷念 。清明祭祖掃墓,面對先人的照片或墓碑,表達濃濃的思念和真誠的敬意,是人們生活在這片古老土地上的幸福和動力,是中華民族敦親睦族、行孝報德的具體表現,清明節因此也成為全球華人的重要節日之一。

    中元祭祖,也稱為"七月半"祭祖。那時盛夏已經過去,秋涼剛剛開始。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

    重陽祭祖,重陽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之一,民間素有祭祖祈福的傳統。人們會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祭祖活動,祈求神靈降福保佑,並推行敬老活動,傳承孝道文化。重陽節之時,中國很多地方都有祭祖活動。不過,這些祭祖活動也會因地域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形式。 重陽祭祖廣東俗語稱為"拜太公山",所有家族成員都要參加。重陽節的拜祭,是出於作物收成後,祭謝祖先恩德,並祈求祖先保佑,所以氣氛是輕鬆愉悅的,不會有"行人慾斷魂"般的哀傷。掃墓祭祖有很多規矩講究,先拜大眾祖公,然後依次拜分房祖公,最後才各家拜自家先人。全村族人,不管是否遷出分居,都一起共同拜祭太祖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到底大蟒蛇有沒有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