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浪裡淘沙
-
2 # 茸馬醫生
盛夏是一個讓資深吃貨都容易食慾不振的季節,寶寶的飲食就更容易出問題了。寶寶幾天沒有便便,是不是便秘了?寶寶進食少,會容易出現便秘的情況嗎?兒童便秘應對策略統統都在文章裡啦
什麼情況才算便秘呢?一般排便時間間隔較久(大於2天),或雖有便意而排不出大便,大便乾燥堅硬、秘結不通,就可以定性為便秘。
便秘的表現通常有四點:
① 糞便乾燥、堅硬,排出困難,排便次數減少;
② 有時糞便擦傷腸黏膜或肛門引起出血,而大便表面帶有少量血或黏液;
④ 慢性便秘者常精神、食慾不振。
寶寶便秘的原因是什麼呢?針對這個問題,醫生給出了這四點回答:
① 飲食不足嬰幼兒進食太少時,消化後液體吸收,餘渣少致大便減少、變稠。奶中糖量不足時腸蠕動弱,會使大便乾燥。長期飲食不足會導致營養不良,腹肌和腸肌張力減低甚至萎縮,收縮力減弱形成惡性迴圈,加重便秘。
② 食物成分不當大便性質和食物成分關係密切,如食物中含大量蛋白質而碳水化合物不足,腸道菌群對腸內容物發酵作用減少,大便易呈鹼性,乾燥; 如食物中含有較多的碳水化合物,腸道發酵菌增多,發酵作用增強、產酸多,大便易呈酸性,次數多而軟;如食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都高,則大便潤利。如進食大量鈣化酪蛋白,糞便中含多量不能溶解的鈣皂,糞便量多,且易便秘。 碳水化合物中米、麵粉類食品較穀類食品易於便秘。小朋友偏食,喜食肉類,少吃或不吃蔬菜,食物中纖維素太少,也容易發生便秘。
④ 體格與生理的異常如肛裂、肛門狹窄、先天性巨結腸、脊柱裂或腫瘤壓迫馬尾等都能引起便秘。應進行肛門、下部脊柱和會陰部檢查。有的患兒生後即便秘,如有家族史可能和遺傳有關。
寶寶便秘該如何防治?合理運動及如廁訓練可以有效防治寶寶的便秘狀況。除此之外,4歲以上的兒童,每次餐後如廁5~10 min,勤到戶外運動,順時針按摩腹部,都有助於預防哦。
已經患有便秘症狀的寶寶,可以透過飲食的方式進行調理:足量飲水,包括食物中的水和果汁、均衡膳食,鼓勵母乳餵養。多吃水果、蔬菜及粗糧。如火龍果、香蕉、梨、獼猴桃、紅薯、土豆、玉米、芹菜等等。
如何促使寶寶養成正確的如廁習慣家長需要在適當的時間採用適當的方法來教育患兒建立健康的排便習慣。 在方法上,使用色彩鮮豔、外觀吸引兒童(小動物形象)的坐便器。還可採用獎勵的方式提高效果。較大一些的兒童可以指導他們採取適當的排便姿勢(雙腿放鬆,雙膝稍高於臀部,深呼吸屏氣同時向下推進)反覆訓練,直至正常如廁。
在時間上,晚餐後進行訓練比較合適,既可利用餐後胃結腸反射幫助排便,孩子的精神情緒也比較放鬆。家長孩子都有充裕的時間,保持每天一次,逐漸形成習慣。
寶寶便秘的危害有哪些?便秘過久導致營養不良,更會加重便秘。有時便秘嚴重,大便在區域性嵌塞,可不自覺地自幹糞周圍流出腸分泌液,似大便失禁。便秘也會引起腸絞痛。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寶寶出現排便困難、腹痛、食慾不振乃至腸梗阻則需要就醫。若不及時治療會影響兒童的生長髮育。
茸馬貼士開塞露的使用
在寶寶便意明顯而排便困難可用開塞露臨時解決一下。但不建議長期反覆使用,否則可能會引起依賴。
-
3 # 大河妙手
很明顯的是,你的寶寶便秘了。
首先你要找到便秘的原因。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天太熱,孩子喝水少,還有是不是奶粉的因素換奶粉了,或者是母乳,餵養的時候,母親的飲食習慣偏熱偏燥熱,母親飲水水也偏少,這些原因都要找一找。
還有一個重要的情況,如果不是飲食,還有生理生活習慣造成的那麼,就要找找是不是病理原因的?最近有沒有腹脹的情況,積食的情況。有沒有感冒?受涼等等。找到了原因,就可以針對這些原因作出相應的對策。
大哥推薦你採用小兒推拿的辦法。揉腹,的辦法。每天順時針逆時針,揉一百次,然後橫向或縱向的揉腹。時間掌握在15分鐘。每天兩次。你也可以翻翻我以前的文章,裡面有專門揉腹的詳細講解。
捏捏小手,按照清補脾的辦法,清大腸。也是每天,15到30分鐘吧。效果非常好,大河親測。
如果糞便非常乾燥,可以在肛門口,塗一些肥皂,或者是甘油,開塞露等方法。
相信透過以上這些辦法,孩子的症狀會,迅速改善的。祝你好運!
回覆列表
對於9個月的寶寶而言,突然改變飲食:例如換母乳換奶粉/新增配方奶粉、或者是新增其它的輔食,很容易會出現這種情況。
原因有兩種:一是寶寶的腸胃嬌弱,暫時不能很快適應突然的改變;二是寶寶食用有些配方奶或輔食會有上火的症狀。
如果寶寶的飲食沒有改變,而且寶寶沒有其它不適症狀,很大可能是寶寶腸胃及身體發育的一個轉折期。
身邊有和不少寶媽交流,或多或少都有出現過這個情況。就我家寶寶而言,是在快6個月時,母乳時慢慢的添加了米糊輔食,結果就是排便由之前的一日2次突然減少,便便形狀也改變,最長一次是半個月才排了一次便便。
之後停了那個米糊,輔食改為粥,排便就正常了。中間有看過醫生,詢問了解到寶寶吃喝玩樂睡覺都正常,均沒有開藥,說父母自己留心觀察,調整飲食就好。
寶媽注意給寶寶新增輔食要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量(由少到多)到新增的密度(例如一週一次到三天一次再到一天一次)有計劃的控制好。有些人建議自行買益生菌,個人經驗還是遵從醫生建議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