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門峽教育正能量

    “精英”一詞最早出現在17世紀的法國,意指“精選出來的少數”或“優秀人物”。而在高等教育的公認標準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在15%以下者稱為精英教育,入學率在15%以上至45%以下者稱為大眾化教育。精英教育是選拔方式。它特別強調受教育者的智力、強調基礎,並以綜合素質來衡量學生。

    第一,精英教育保證了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不可能完全實現全國普及的義務教育,只能將有限的教學資源儘量平均到半數人身上,其教學成果自然大打折扣。但精英教育這種擇優錄取的選拔方式則將有限的教學資源高度集中,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為有能力的人提供了更好的學習平臺,培養出精英的機率也會大幅度上升。

    第二,精英教育促進了學習的積極性。孟子曾提到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奮進,而安逸優越的環境卻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於安樂,盡享舒適,常常一事無成。而精英教育較高的淘汰率是提供了一個需要人奮進、努力的環境,宣揚勤奮學習的社會風氣。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施加了壓力,刺激其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

    第三,精英教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不僅是自然界生物的生存法則,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規律。這是一個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世界,只有不斷進步發展才能不被社會淘汰。而能力決定了對社會的付出,決定了自己能從社會上享受到的資源。那麼作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能力更強的他們有資格享受更為優質的教育。而精英教育正是保證他們付出與回報成正比的一種選拔方式。

    綜上:精英教育利大於弊。

  • 2 # 保和海外

    你說的應該是“取消分流制度”的政策吧。

    從2024年起,教育部將在新加坡所有中學全面推行科目編班,取代實施了近40年的中學分流制度。

    首先,教育制度改革,自然是政府認為改革利大於弊,要不然改它幹嘛。

    其次,教育制度是時代的產物,不能片面解讀。

    新加坡上世紀80年代起實施分流教育,之所以分流,主要原因有二:

    1.教育資源不足。當時新加坡的國力尚不足以讓所有學生都能接受最好的教育,只能將學生分流,擇優培養。

    2.輟學率高。統一的升學標準讓很多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失去了上升通道,80年代新加坡小學六年級的輟學率高達三分之一。

    因此,在當時的環境下,實施分流教育對新加坡有巨大收益,是有效的教育制度。

    哪怕時至今日,分流教育也保障了基礎教育普及和精英教育的有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但是,對目前的新加坡來說,分流教育的弊端顯著,在學生身上添加了標籤,並限制學生的成長型思維模式。

    “較重要的是,如果就讀一個被認為較‘低階’的源流,很可能會帶來一種烙印或自我限制的心理。學生可能會產生一種想法,告訴自己‘算了,我只是一名普通源流學生,能力不可能變得再好的’。”

    而且,教育部在取代分流制的同時,讓學生根據能力修讀適合自己水平的科目,因材施教的同時,旨在減少標籤效應。

    此舉應該認為是利大於弊的。至少對目前的新加坡來說。

    或者對新加坡的大量學生來說,是有利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斯諾克檯球是什麼材料做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