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85995135750

    四川省石渠縣教育局 謝臣 郭望丹

    文以載道,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材料是十分豐富的。以語文學科的優勢載體,及時滲透道德教育是語文學科的特性決定的。語文教材中包含著大量的德育材料,語文教育的傳統向來十分重視文學作品的陶冶教化作用。語文教學使學生能夠在感情體驗和理性分析中,加深對世界與自身,歷史與現實,經濟、政治與文化的認識,從而使德育工作更貼近學生,使學生的知、情、意、行更好地統一起來。

    語文教師實施德育,不能靠貼標籤,架空分析而應引導學生因文解道,透過語言文字的訓練去理解文章的思想意義和審美價值。在馬思聰委婉低沉的《思鄉曲》中,筆者帶領學生走進余光中的《鄉愁》,透過品味其中飽含著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愁緒,去領會詩人渴望家園統一、迴歸故里的赤子之情。利用現代網路教育優勢,我們透過《向日葵》、《星夜》等一系列作品,讓學生了解梵高,感受畫中體現出來的強烈的生命力以及畫家對藝術執著追求的精神。讓學生從網路、圖書透過楊振寧認識《兩彈元勳鄧稼先》,從文質皆美的人物傳記中,從鄧稼先一生的事蹟中,感受科學家的偉大創造與筆者的無私奉獻精神,使學生認識到在新時期增強國力的重要性,激發了學生為報效祖國而努力學習的決心。

    說明文同樣具備這樣的優勢。例如《中國石拱橋》滲透著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讚頌之意。教學時,教師單從作者用詞的角度引導學生,讚歎之意也就貫穿全文。如寫趙州橋“非常雄偉”在“雄偉”前加“非常”來修飾,表露出作者的讚歎之情;“橋的設計完全合乎科學原理,施工技術更是巧妙絕倫”,句子中用“完全”對其“合乎科學原理”充分加以肯定,用“巧妙絕倫”極言其巧妙。這些既準確地說明了趙州橋的特點,又流露出作者對勞動人民非凡的智慧和力量的讚歎。

    語文教學不僅要把精力集中在知識技能的傳授上,更要重視情感的體驗、生命的領悟、心靈的對話。在教學關係中,師生間如果能形成“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關係是最有利的。廣大教師能否轉變觀念,能否一視同仁地對待班裡的每一個孩子,能否使學生的權利得到公平的體現和保障,關係到是不是會傷害學生脆弱的心,關係到學生對人生觀、世界觀乃至對生活道路的選擇。

    德育要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去,需要透過一定的渠道,這就要求教師選擇好“滲透途徑”。一是情感滲透,二是認識滲透。所謂情感滲透就是教師在講授語文知識的同時,用作者的心、教師的情去感染、激發學生,使學生在思想深處產生共鳴,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受到美好情操的薰陶,並進而迸發出更為高尚、更為健康的情感的一種滲透方式。所謂認識滲透就是教師在講授語文知識時,能夠有的放矢地將教材中內在的思想與學生的思想實際結合起來,變學生的感性認識為理性認識,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思想認識也能提高的一種滲透方式。

    教師在教學中要“披文以入情”,將文章之情、學生之情和自身的情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強烈感情的推動下學習探索,淨化心靈。如在教《背影》這篇文章時,可分以下三步:1、誘發感情。先播放《遊子吟》等古詩,喚起學生對父母的親子之情,為領會文章父子惜別深情作鋪墊。2、激發感情。利用教材,用“動情”的語言傳達“感人”的事,讓字字句句衝擊學生的心靈,以感情的火焰點燃學生的感情,使他們興奮起來,在強烈的感情驅使下,學語文,明道理。3、促使移情。文章中父子之間真摯感人的真情化為學生的“筆者情筆者景”,讓每一個學生學會關愛自己的父母,體貼身邊的親人。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語文教師應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靈活運用,把學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諧的情感氛圍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釣鰱鱅子線多長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