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吳增6

    一、激發與維持外來動機的措施

    外部強化可激發外來動機,影響學生的學習行為。在課堂情境中,教師可以運用目標、反饋、評價、表揚、批評、競賽等各種強化手段激發與維持學生的外來動機。

    (一)向學生提出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具有指引學習的動機作用。長遠目標的動機作用較為穩定和持久,但離開近期具體目標,其功能是無法實現的。所以,在學習的各個環節,教師都要向學生提出明確而具體的目標要求。目標的高低要因人而異。要盡力與個人的學習能力相一致,過高的目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差距較大,學生可望而不可即,過低的目標,又缺乏挑戰性,只有在學生能力範圍之內,又具有一定挑戰性的目標,才能有最佳的動機激發作用。將近期目標與長遠目標相結合,也將進一步提高實現目標的動機。

    (二)利用學習結果的反饋作用 學生及時瞭解學習的結果,例如,看到批改後的作業,考試的成績等,既可及時看到自己的進步,又可透過反饋看到自己的缺點不足,均可激發起進一步努力學習的動機。關於瞭解學習結果對動機的激勵作用已為許多實驗所證明。

    二、激發與維持內在動機的措施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矛盾,激發求知慾 創設問題情境是指在教學中提出一些學生用現有的知識和習慣的方法不能立即解決的問題,從而在教材內容和學生的求知心理之間製造一種不協調,引起學生的認知矛盾,把學生引入到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之中,從而激起學生求知的慾望和積極的思維。 創設問題情境是透過“設疑”引起認知矛盾的方法。創設問題情境的原則是:(1)問題要小而具體;(2)問題要新穎有趣;(3)要有適當的難度;(4)要富有啟發性。例如,在學習“壓強”概念之前,教師提出“把一塊磚放在沙地上,怎樣放才能陷得最深?”的問題,學生在參與討論的過程中,內在動機始終處於激發狀態。

    (二)發現學習也是激發學生內在動機的有效方法

    布魯納在他的《教育過程》一書中首次提出內在動機的概念並倡導發現學習,認為發現學習有助於使外來動機向內在動機轉化。他認為最好的動機莫過於學生對所學材料本身具有一種內在興趣,具有發現的興奮感和發現的自信感。學生把“有所發現”作為學習的主要任務,使學生有可能把發現本身作為一種自我獎賞而推動自己的學習活動。例如,在地理課上,當學生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礎知識之後,教師將只標有自然特徵和天然資源,沒有地名的“空白”地圖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指出哪一個地區具備建設城市的可能性。學生在討論中可能會指出許多地方可以建設城市並考慮自然條件等地理因素進行論證。最後再與真實的地圖相對照。在這種發現學習中,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水平大大提高。發現學習是以學生自己收集、加工、分析資訊為主的學習方式,因此,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資訊加工能力的基礎上才能進行發現學習。

    (三)培養學習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說:“興趣與愛好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學習產生了內在興趣,就會渴望獲得知識,並在學習過程中伴有愉快的情緒體驗。

    (四)利用原有興趣、動機的遷移興趣、動機遷移是指在學生缺乏學習動力,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情況下,把學生從事遊戲等其它活動的興趣和動機轉移到學習上來,從而使學生產生對學習的需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址寫在什麼地方可以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