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鄉愁》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選取100個以上的傳統村落進行拍攝,是一部以看得見的傳統村落為載體,以生活化的故事為依託,以鄉愁為情感基礎,以優秀的傳統文化為核心的大型紀錄片。
由中央宣傳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文物局組織實施,中央電視臺組織拍攝。將選取全國100個以上的傳統村落進行拍攝,梳理傳統村落的發展脈絡,聚焦海內外華人記憶中的鄉愁,深入挖掘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
於2015年1月1日起在中文國際頻道隆重推出。
記住鄉愁第一集觀後感
2015年元旦在“黃金時段”晚8點播出了“記住鄉愁”第一集《敬畏之心不可無》,看過之後,今天中午又看了一遍重播,覺得很好。
《敬畏之心不可無》是在我的故鄉——福建培田村拍的。《敬畏之心不可無》,這個片名起得很好,給培田文化的特徵——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作了一個很好的解說。
拍這部紀錄片時,龍巖市有關部門專程把我和廈門大學的鄭振滿教授接去參加拍攝。為什麼會叫我參加這次拍攝?我估計是編導看過我的《大屋碎影》一書或我的部落格有關文章。我有一篇博文《培田傳統文化要略》(曾在《閩西日報》發表過),談到了培田的“傳統文化”的特點。內容和“敬畏之心不可無”很吻合。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崇禮的儒家文化為主導地位的。《荀子·禮論》說:‘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天地即大自然,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農業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農耕文化,不崇拜天地不行。對先祖的尊崇,表達了華人祖先崇拜和宗族血緣紐帶的堅韌。崇拜‘君師’,君是政治權力的體現者,師是倫理道德的體現者,其關鍵是對師——聖賢的崇拜。這三條體現了以儒學為主導的中國文化特質。
培田正是繼承傳統,做到三個尊崇的典型。
培田的先人們崇拜天地,認真地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結合。培田村落的選址、建設很講究‘風水’,事實上就是講究‘天人合一’。後壠山的‘風水林’及河源溪上游的茂密山林營造了培田很好的生態環境。在靠天吃飯的小農經濟時代,講究生態、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正是崇拜天地的結果。
培田人敬重祖先,培田民居建築中,最主要最顯著的是供奉祖先牌位的‘正廳’或堂屋,整個房屋佈局都要服從這點,也由此形成了廳庭結合、以‘廳’為主體的建築風格。所謂‘九廳十八井’即為滿足大家族多個祭祀空間而設定的。這裡‘廳’指的是正廳或堂屋,正廳供奉的是公眾的祖先,各偏房中的堂屋供奉的是各支房的先人。‘井’是為廳提供採光通風用的‘天井’。
培田人早晨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給祖先上一炷香,因此廳堂香火是常年不斷的。逢年過節,殺一隻雞,買回幾斤肉,首先要供奉在廳堂的神桌上,讓祖宗先‘品嚐’。每年除夕,廳堂上都要掛上祖先畫像,沒有像的要換上新寫的有歷代祖先名字的紅紙。
傳統的‘祖宗崇拜’和血緣關係紐帶形成了傳統的民居建築。也形成了與此相關的宗族社會、宗法制度和長幼有序的等級關係,傳統的培田小社會即由此來實現村民自治和管理。
客家學者謝重光先生在他的《閩西客家》一書中,寫到道德風尚:‘客家人的基本價值觀是貴重於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培田人當然也是如此。其實這個值觀不單是閩西客家人所獨有,而且還是我們民族的主要傳統之一,‘尊師重教’即是‘禮之三本’之一。當然,以儒學為主導的所謂‘教育’除了‘讀書做官’之外還有倫理教化、道德修養等所謂‘修、齊、治、平’。延續千年的儒家傳統文化及對中國的影響一直是專家學者們研究爭論的課題。孰是孰非,至今難以論定。
培田人尊師重教,由來已久。培田歷史上經濟條件較好,有錢的族人熱心捐助教育,並有鼓勵上學的獎勵機制,使培田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墨之鄉’。‘南山書院’也名聲遠揚。
培田,這一保留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化石’和博物院,留給人們研究思考的空間是很大的。有人說培田是一部讀不完的書,的確如此。培田何以如此珍貴?因為它不僅僅有‘好大一片屋’,而且有‘文化’、有‘歷史’,是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名村’。……”
在《敬畏之心不可無》這部記錄片中,上述內容得到了很好的解說、補充和發揮,用“敬畏”代替“尊崇”,是十分高明的。
《記住鄉愁》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選取100個以上的傳統村落進行拍攝,是一部以看得見的傳統村落為載體,以生活化的故事為依託,以鄉愁為情感基礎,以優秀的傳統文化為核心的大型紀錄片。
由中央宣傳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文物局組織實施,中央電視臺組織拍攝。將選取全國100個以上的傳統村落進行拍攝,梳理傳統村落的發展脈絡,聚焦海內外華人記憶中的鄉愁,深入挖掘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
於2015年1月1日起在中文國際頻道隆重推出。
記住鄉愁第一集觀後感
2015年元旦在“黃金時段”晚8點播出了“記住鄉愁”第一集《敬畏之心不可無》,看過之後,今天中午又看了一遍重播,覺得很好。
《敬畏之心不可無》是在我的故鄉——福建培田村拍的。《敬畏之心不可無》,這個片名起得很好,給培田文化的特徵——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作了一個很好的解說。
拍這部紀錄片時,龍巖市有關部門專程把我和廈門大學的鄭振滿教授接去參加拍攝。為什麼會叫我參加這次拍攝?我估計是編導看過我的《大屋碎影》一書或我的部落格有關文章。我有一篇博文《培田傳統文化要略》(曾在《閩西日報》發表過),談到了培田的“傳統文化”的特點。內容和“敬畏之心不可無”很吻合。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崇禮的儒家文化為主導地位的。《荀子·禮論》說:‘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天地即大自然,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農業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農耕文化,不崇拜天地不行。對先祖的尊崇,表達了華人祖先崇拜和宗族血緣紐帶的堅韌。崇拜‘君師’,君是政治權力的體現者,師是倫理道德的體現者,其關鍵是對師——聖賢的崇拜。這三條體現了以儒學為主導的中國文化特質。
培田正是繼承傳統,做到三個尊崇的典型。
培田的先人們崇拜天地,認真地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結合。培田村落的選址、建設很講究‘風水’,事實上就是講究‘天人合一’。後壠山的‘風水林’及河源溪上游的茂密山林營造了培田很好的生態環境。在靠天吃飯的小農經濟時代,講究生態、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正是崇拜天地的結果。
培田人敬重祖先,培田民居建築中,最主要最顯著的是供奉祖先牌位的‘正廳’或堂屋,整個房屋佈局都要服從這點,也由此形成了廳庭結合、以‘廳’為主體的建築風格。所謂‘九廳十八井’即為滿足大家族多個祭祀空間而設定的。這裡‘廳’指的是正廳或堂屋,正廳供奉的是公眾的祖先,各偏房中的堂屋供奉的是各支房的先人。‘井’是為廳提供採光通風用的‘天井’。
培田人早晨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給祖先上一炷香,因此廳堂香火是常年不斷的。逢年過節,殺一隻雞,買回幾斤肉,首先要供奉在廳堂的神桌上,讓祖宗先‘品嚐’。每年除夕,廳堂上都要掛上祖先畫像,沒有像的要換上新寫的有歷代祖先名字的紅紙。
傳統的‘祖宗崇拜’和血緣關係紐帶形成了傳統的民居建築。也形成了與此相關的宗族社會、宗法制度和長幼有序的等級關係,傳統的培田小社會即由此來實現村民自治和管理。
客家學者謝重光先生在他的《閩西客家》一書中,寫到道德風尚:‘客家人的基本價值觀是貴重於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培田人當然也是如此。其實這個值觀不單是閩西客家人所獨有,而且還是我們民族的主要傳統之一,‘尊師重教’即是‘禮之三本’之一。當然,以儒學為主導的所謂‘教育’除了‘讀書做官’之外還有倫理教化、道德修養等所謂‘修、齊、治、平’。延續千年的儒家傳統文化及對中國的影響一直是專家學者們研究爭論的課題。孰是孰非,至今難以論定。
培田人尊師重教,由來已久。培田歷史上經濟條件較好,有錢的族人熱心捐助教育,並有鼓勵上學的獎勵機制,使培田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墨之鄉’。‘南山書院’也名聲遠揚。
培田,這一保留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化石’和博物院,留給人們研究思考的空間是很大的。有人說培田是一部讀不完的書,的確如此。培田何以如此珍貴?因為它不僅僅有‘好大一片屋’,而且有‘文化’、有‘歷史’,是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名村’。……”
在《敬畏之心不可無》這部記錄片中,上述內容得到了很好的解說、補充和發揮,用“敬畏”代替“尊崇”,是十分高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