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編虎哥
-
2 # Allen85519263
我認為劉禪做太子期間應該是對諸葛亮是很尊敬敬重的,這也是諸葛亮個人魅力高的一種體現,然後劉備託孤以後,劉禪對諸葛亮的態度及心裡變化逐漸轉變,首先說託孤吧,劉備也考慮到諸葛亮會不會以後變成權臣,所以才有此子如若可輔,君輔之,如若不可輔,君可自取之的一些試探,又託孤於李嚴,說是一內一外,其實未嘗不是一種權衡掣肘罷了,但是沒想到李嚴完全不是諸葛亮的對手,以至於蜀國後來的掌權者完全是諸葛孔明,當然前期劉禪還是很滿意或者認可這種關係,畢竟作為老闆有一個那麼好的經理人,當然是舒服的不得了,後來劉禪年齡的增長,當然想收回手裡的權利,但是想收回來怎麼可能那麼容易呢,而且諸葛亮不管他在位丞相期間政治主張,處事風格也好,這裡不談好與不好,但是他肯定是一個忠臣,也剛好應證了他自己說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是這樣的人作為他的領導是很難受,很有壓力的,比如說趙構和岳飛也是一個例子,正所謂功高震主,更不要說劉禪好像還沒有一點作為,也作為不了什麼,這也是作為君主的一種悲哀吧,所以後來諸葛亮主持的幾次北伐多少會有一些不愉快,個人認為劉禪心裡對諸葛亮是一開始是敬重,畏懼,後來可能是憎恨吧,為什麼這麼說呢,諸葛亮死後劉禪的總總做法就能看出,這只是我自己的一些看法,歡迎大家來交流
-
3 # TonyDeng
蜀漢就是亡在諸葛亮手裡,劉禪怎麼會感激他。蜀漢面積最小,國力最弱,全國軍隊總數不過十來萬,卻多次北伐,勞師動眾,勞而無功,虛耗國力,可以說連休養生息的時間都沒有,所以是三國中最早滅亡的。
諸葛亮自己是個人才沒錯,可問題是他獨攬大權,事必躬親,不假手於人,所謂“大樹底下無芳草”,正是他過於厲害所以導致蜀中無人,厲害的都被他剪除乾淨了,比如魏延。他留下的官僚,說是劉禪所用非人,難道不是他培植起來的架構麼!
諸葛亮是個政治人才,但不是軍事人才,陳壽評“應變將略,非其所長”。蜀漢本就國小兵寡,要對面積、人口、軍力都佔優勢的魏國用兵,除了冒險突襲,還有什麼勝算?穩打穩紮陣地戰,不輸就沒天理了。否定魏延策略,就證明他不是將才。打一仗不勝,本該休養生息,把國力和軍隊養大,再圖進取,他倒好,數次北伐,還留下姜維再來。滅蜀之戰,根本不費吹灰之力,可見蜀漢空虛到何等地步。根源就在於諸葛亮。
-
4 # 張思遠33
劉禪對諸葛亮的態度如何?
劉備白帝城託孤,把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副手李嚴,劉備拉著諸葛亮的手說,劉禪就像你的兒子一樣,你扶持他,我放心,如果他不能理政,你可以取而代之,又拉著劉禪的手,說:我死後,你要聽從丞相的話,他就像你的父親一樣,不可擅自做主。
其實開始,劉禪對諸葛亮還是言聽計從,後來,諸葛亮成立了丞相府,一切軍正大全都有諸葛亮處置,後主就有看法了!劉禪說:軍政有葛氏,祭祀有寡人!意思就是說大權都是諸葛亮的,我就管給祖宗燒香磕頭了!可是攝於諸葛亮的威望!後主是一點半法也沒有。後來諸葛亮因為李嚴延誤送往軍隊的糧草,把李嚴殺了,這是和諸葛亮一塊被劉備託孤的人,劉禪也是很大意見,但是又不敢說。諸葛亮死後,葬在漢中,也沒有和後主說明,蜀中官員都去漢中奔喪,後主很是生氣,下召制止,去的早的走了,晚的就不讓去了。這就說明後主對諸葛亮意見公開了,諸葛亮死後,蜀國民間都有建廟的習慣,由於諸葛亮名聲大,民間建的廟也多,有大臣建議,在成都建一座官廟,百姓,官員都可以去廟裡祭奠,劉禪嚴令禁止,弄得朝野意見很大,劉禪也覺尷尬,後來步兵校尉習隆,中書郎向充揣測劉禪心思,建議在漢中鈣陽建一座諸葛丞相廟,劉禪才予以答應,也就平息了朝野的不快!以後劉禪撤銷了丞相這一官銜,把諸葛亮推薦的蔣宛封為尚書令,代替丞相,這才算平息了劉禪的心中不滿。謝謝大家!
回覆列表
三國時期是一個精彩的歷史時期,其中有許多精彩絕倫的故事值得後人欣賞。今天要說的是劉禪和諸葛亮之間的關係,都知道劉禪是主而諸葛亮是臣,那麼他們之間的君主關係到底怎樣呢?
說起劉禪,大家都認為他是一個無能的君主。其實憑心而論劉禪並不弱,他屬於一箇中常之君,守成有餘進取不足這個評價很客觀。之所以劉禪顯得弱那是因為他的對手太強如:諸葛亮、司馬懿、孫權等。
言歸正傳,劉備病卒託孤於諸葛亮並讓劉禪兄弟父事諸葛亮,從此諸葛亮大權獨攬權傾朝野(丞相、武鄉候、領益州牧、假節鉞、錄尚書事、開府治事)真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按理說後主即位的時候已經17歲了(雖然按古人20行冠禮方為成年),諸葛亮作為輔臣應該還政於君,為什麼卻抓著大權不放,憑這個‘慮主年少朱紫難別’這個理由是不是有點牽強?
其原因是:
1;諸葛亮作為顧命大臣,深感責任重大加上劉禪太年輕,所以不放心。
2;諸葛亮有自己的理想抱負或者叫做野心,那就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所謂在其位謀其政,只有在這個位置上才能完成自己的理想抱負。
3 權力的慾望,雖然諸葛亮是人臣楷模,千古一相但不可否認他是個權臣。諸葛亮上殿的時候那是甲士百人相隨,後主劉禪的心裡應該是很戰戰兢兢的吧!
劉禪一個大好青年,整天呆在宮裡面連出去散散心都要被人說,肯定會有小情緒。再看《出師表》,從此文中一個為了君王天下事而慪心瀝血的忠臣形象表露無疑,但是細看之下,文中諸葛亮對後主說話的語氣簡直如同大人訓斥不懂事的孩子一般,劉禪可能是敢怒不敢言。
有史書記載:諸葛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有人又提出“立廟於成都”,“後主不從”。
綜上所述,劉禪對諸葛亮可以說是敬畏交集,諸葛亮死後三年劉禪才改元,可以說是為諸葛亮守孝三年。而劉禪在諸葛亮死後二十多年後迫於壓力才給諸葛亮立廟而且還是在汅陽,從這可以看出劉禪對諸葛亮多多少少有點恨意。但是想到萬曆隨著成長對張居正的態度轉變,以致死後挖墳掘墓鞭屍。劉禪與之相比,已經很仁德了,這點遺傳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