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新購買的SSD接到電腦上,開機。一般初次連線到某臺電腦上時,系統會自動安裝驅動。當驅動安裝完成後,會如下圖提示:
點開此條資訊即可檢視SSD的安裝資訊,如下圖:
中紅框內“tigo SSD 120G”即為金泰克SSD的基本資訊形式,各容量略有差別。“USB Device”是因為筆者是用USB轉SATA工具連線到電腦上的,如果是直接連線到SATA線上,則會顯示“ATA Device”。
2、安裝完成後,可以在“裝置管理器”中檢視該SSD資訊。右擊“我的電腦”,選擇“管理”,再選擇“裝置管理器”,在“磁碟驅動器”可以檢視到磁碟資訊,如下圖:
自此代表SSD已經正確安裝驅動。但是此時在我的電腦中並不會找到新的磁碟。因為接下來的步驟才是“初始化”的重點。
3、右擊“我的電腦”,選擇“管理”,再選擇“裝置管理器”,此時會彈出“初始化磁碟”對話方塊,如圖:
這就是“初始化”SSD的主要操作了。圖中我們需要選擇SSD的磁碟分割槽形式。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說,選擇“MBR(主啟動記錄)”,點選“確認”就完成初始化SSD操作了。 “MBR”是即主引導記錄,是對IBM相容機的硬碟或者可移動磁碟分割槽時,在驅動器最前端的一段引導扇區。只有建立了主引導記錄才可以進行常說的分割槽操作。“GPT”主要是一些追求極限效能的玩家來使用“高大上”的複雜方法來使用的。這裡不再多述,避免造成干擾。
4、此時,SSD的初始化工作就算完成了。我們可以用過檢視磁碟資訊看到此時磁碟是在“聯機”狀態,如圖:
此時,只要右擊上圖紅框處,手動選擇“初始化磁碟”,即可再次彈出“初始化磁碟”對話方塊。
再按步驟3完成初始化SSD操作即可。
5、SSD已經建立主引導記錄,初始化完成後,我們看到容量部分是“未分配”的。這是指還沒有對SSD進行分割槽操作。只有進行分割槽操作才能讀寫資料,這裡一併分享。5.1首先右擊磁碟未分配部分,選擇“新建簡單卷”,如下圖:
5.2此時會彈出“新建簡單卷嚮導”對話方塊,選擇“下一步”即可:
5.3指定卷大小,即分割槽大小。系統預設的大小是整盤大小,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設定大小時,系統單位是MB,1024MB=1GB,強迫症患者可以自己換算。
5.4 “格式化分割槽”設定。這個操作與前面教程中“4K對齊”息息相關。格式化設定時,檔案系統選擇預設的“NTFS”分割槽格式,分配單元大小選擇預設的“預設值”,再執行“下一步”即可保證分割槽後的SSD是“4K對齊”的。
也就是說,格式化操作時,只要直接預設“下一步”,SSD分割槽就是“4K對齊”的。Windows 7和以上系統均可以根據預設操作執行。
5.5分配驅動器號和路徑。這個即為SSD分割槽分配碟符,只有分配碟符 ,才能在“我的電腦”中找到該分割槽。一般預設會分配到最後一個碟符,直接“下一步”即可。
5.7等待分割槽完成後,新分割槽的盤就能在“我的電腦”中看到了。如圖,建立的分割槽大小為29.5GB,分配的碟符為F盤,分割槽格式為NTFS格式。
此時,SSD初始化分割槽操作就完成了。系統會提示找到新的磁碟,我們就可以在SSD中存放自己的資料了。若需要多個分割槽,只需要重複以上操作即可。5.8透過“AS SSD Benchmark”工具檢視剛建立的分割槽,如圖:
我們可以看到圖中第二行綠字顯示“1024-OK”,即代表已經“4K對齊”。第一個OK代表已經開啟“AHCI”,由於筆者是用USB轉SATA工具連線到電腦上的,第一行綠字前面就沒有如“iaStorA”、“msahci”等AHCI驅動名稱的字樣。
1、把新購買的SSD接到電腦上,開機。一般初次連線到某臺電腦上時,系統會自動安裝驅動。當驅動安裝完成後,會如下圖提示:
點開此條資訊即可檢視SSD的安裝資訊,如下圖:
中紅框內“tigo SSD 120G”即為金泰克SSD的基本資訊形式,各容量略有差別。“USB Device”是因為筆者是用USB轉SATA工具連線到電腦上的,如果是直接連線到SATA線上,則會顯示“ATA Device”。
2、安裝完成後,可以在“裝置管理器”中檢視該SSD資訊。右擊“我的電腦”,選擇“管理”,再選擇“裝置管理器”,在“磁碟驅動器”可以檢視到磁碟資訊,如下圖:
自此代表SSD已經正確安裝驅動。但是此時在我的電腦中並不會找到新的磁碟。因為接下來的步驟才是“初始化”的重點。
3、右擊“我的電腦”,選擇“管理”,再選擇“裝置管理器”,此時會彈出“初始化磁碟”對話方塊,如圖:
這就是“初始化”SSD的主要操作了。圖中我們需要選擇SSD的磁碟分割槽形式。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說,選擇“MBR(主啟動記錄)”,點選“確認”就完成初始化SSD操作了。 “MBR”是即主引導記錄,是對IBM相容機的硬碟或者可移動磁碟分割槽時,在驅動器最前端的一段引導扇區。只有建立了主引導記錄才可以進行常說的分割槽操作。“GPT”主要是一些追求極限效能的玩家來使用“高大上”的複雜方法來使用的。這裡不再多述,避免造成干擾。
4、此時,SSD的初始化工作就算完成了。我們可以用過檢視磁碟資訊看到此時磁碟是在“聯機”狀態,如圖:
此時,只要右擊上圖紅框處,手動選擇“初始化磁碟”,即可再次彈出“初始化磁碟”對話方塊。
再按步驟3完成初始化SSD操作即可。
5、SSD已經建立主引導記錄,初始化完成後,我們看到容量部分是“未分配”的。這是指還沒有對SSD進行分割槽操作。只有進行分割槽操作才能讀寫資料,這裡一併分享。5.1首先右擊磁碟未分配部分,選擇“新建簡單卷”,如下圖:
5.2此時會彈出“新建簡單卷嚮導”對話方塊,選擇“下一步”即可:
5.3指定卷大小,即分割槽大小。系統預設的大小是整盤大小,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設定大小時,系統單位是MB,1024MB=1GB,強迫症患者可以自己換算。
5.4 “格式化分割槽”設定。這個操作與前面教程中“4K對齊”息息相關。格式化設定時,檔案系統選擇預設的“NTFS”分割槽格式,分配單元大小選擇預設的“預設值”,再執行“下一步”即可保證分割槽後的SSD是“4K對齊”的。
也就是說,格式化操作時,只要直接預設“下一步”,SSD分割槽就是“4K對齊”的。Windows 7和以上系統均可以根據預設操作執行。
5.5分配驅動器號和路徑。這個即為SSD分割槽分配碟符,只有分配碟符 ,才能在“我的電腦”中找到該分割槽。一般預設會分配到最後一個碟符,直接“下一步”即可。
5.7等待分割槽完成後,新分割槽的盤就能在“我的電腦”中看到了。如圖,建立的分割槽大小為29.5GB,分配的碟符為F盤,分割槽格式為NTFS格式。
此時,SSD初始化分割槽操作就完成了。系統會提示找到新的磁碟,我們就可以在SSD中存放自己的資料了。若需要多個分割槽,只需要重複以上操作即可。5.8透過“AS SSD Benchmark”工具檢視剛建立的分割槽,如圖:
我們可以看到圖中第二行綠字顯示“1024-OK”,即代表已經“4K對齊”。第一個OK代表已經開啟“AHCI”,由於筆者是用USB轉SATA工具連線到電腦上的,第一行綠字前面就沒有如“iaStorA”、“msahci”等AHCI驅動名稱的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