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暖心人社
-
2 # 陸燕青
60-70歲老年人大都不買商業險;主要基於保險意識、保險需求、保險的價效比、保險的門檻這四個方面;與風險沒有必然聯絡。最近幾年,各大保險公司陸續推出了適合這個年齡段老人的商業醫療保險,以適應日益增長的保險市場需求。
一、保險需求
商業保險真正進入廣大人民群眾生活中,只有二三十年曆史。中國1997年建立了社會養老保險制度,1998年國家有公費醫療改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60-70歲的老年人,當時的職業相對穩定;後期在繳納“社保”費用方面,因為計入前期“工齡”,所以無需擔心“社保繳納十五年”的基礎要求。
二、保險意識
商業養老及醫療保險,是在改革開放的第二階段才開始規模化增長。此前企業職工還停留在“退休工資”、職工就醫“三聯單”,企業兜底報銷的舊思維中;一下子難以接受商業保險這項新生事物。現年60-70歲老年人,當年保險意識極為淡薄;全社會都缺乏商業保險的氛圍。
三、保險價效比
基於20世紀90年代的較低收入、較高穩定的職業生涯,企事業單位員工對於商業保險沒有非常迫切的需要。而當今商業養老及醫療保險的跨越式發展,有人才流動頻繁、養老金制度改革、職工醫療制度的變化這樣的時代背景。
四、保險門檻
對於60-70歲這一代人來說,都已經進入退休年齡。在商業保險高速發展階段,他們已經面臨或者已經退休,商業養老保險價值有限,商業醫療保險或受到投保年齡的限制。如比傳統保險公司的醫療保險,大都註明投保最低年齡在55週歲或60週歲,從而使得60-70歲老年人,無法參與商業醫療保險。
商業醫療保險,在身體條件上還有一定的健康要求;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老年人投保的空間。
自網際網路金融誕生以來,60-70歲老年人的醫療及人身意外保險市場,開始被各大網際網路巨頭旗下的保險公司挖掘。比如螞蟻金服旗下的眾安保險公司推出的幾款產品,在年齡上放寬了要求,將“醫療癌症保險 ”投保年齡上調到80週歲;將“人生綜合意外險 ”保障年齡放寬到89週歲。
然而,60-70歲老年人由於各種原因,有些人很可能不符合這些產品的投保要求;請事先務必認真閱讀《保險條款》和《健康告知》,必要時直接電話諮詢保險公司。從而確定自己是否符合投保要求,以免“出險”之後,被保險公司理賠。
-
3 # 財來不會晚
六七十歲老年人能買什麼保險?
保險代理人看到六七十歲老頭老太都沒心思跟他們講保險,年紀大的了,很難把觀念講通,支付寶忘記調查一下3%買商業險的老年人是不是自己買的?
如果調查是否為自己購買,可能3%也要全軍覆沒了,大部分老年人剛買的商業險都是子女幫著買的,最常見的應該是老年人意外傷害險了,其中有個骨折賠償,老年人骨折理賠特別高。調查顯示一個正常人一生罹患重大疾病的機率是72.18%,六七十歲的老人要麼身體已經有各種問題,想買保險肯定會被拒保;要麼身體健康,但保費超級貴,不值得再買長期保險了。
商業險開始普及也就二十年左右,六七十歲老人在四五十歲的時候,正是家庭壓力比較大,這一代人基本都有幾個子女,不像後面一代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了,當時的保險價效比較低,繳費高、病種少,買保險意識薄弱,所以自行購買保險的人特別少。四五十歲的人買保險依然不多,但四五十歲這一代的90後獨生子女有保險卻很多,而且繳費都即將滿期限了,80&90後給子女買保險就更多了,可見保險觀念慢慢培養起來了。
六七十歲老年人當初不買保險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有錢沒錢得了重疾都一樣,當時治療重疾的技術沒有根本性突破。現在不一樣了,一瓶幾萬塊的靶向藥不是誰都能吃起的,能吃起就能活下來,重疾發病率在攀升,治癒率也在提高,買保險跟買衣服一樣道理,選擇合適自己的保險很重要。
-
4 # 鳶都風采
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分析,60一70歲城市老人基本都退休了,領著退休金還有買商業險的必要嗎?農村老人除個別年輕時創業掙錢能買保險之類的外,依賴種點糧食的老人買得起嗎?有幾個好子女能為老人買險的,不過農村老人有風險的保險不能辦理但養老商業險最好買,因為老有所養而無後顧之憂才是正理。
-
5 # af福fa
是時代的問題,他們早生了十年時間,或者說,國內的人壽保險可以給華人自由的選擇購買,遲了十年誕生。可以說,自從1994年國內由平安人壽首推個人壽險業務以來,60,7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就是購買人壽保險的先頭部隊主力軍。
-
6 # 變形金魚
晚上好!
老人商業保險一直是出於一個比較尷尬的境地,老人是出於高風險的時期,但事實上買商業險的卻不多,個人感覺有一下幾點原因。
現在的很多老年人沒有商業保險是由於年輕的時候沒有購買,我們國家十幾二十年前那時候人們的保險意思還很淡泊,那時候保險業也不是很成熟,那個時代的人的保險意思基本是空白的。除了那個時代的人們保險意思淡泊外,那時候的保險產品也很少,適合於老年人的保險產品更少。前些年保險行業極其混亂,商業保險行業的名聲一度岌岌可危,這也導致了一些人對商業保險行業的一些誤解,耽誤了買商業保險。近些年由於國家的重視和管理,商業保險進入了快速發展期,也越來越向健康方向發展,很多優秀的保險公司也推出了很多創新的產品,適合老人的保險業越開越多,例如消費型的老人專屬意外傷害醫療保險最高能保到80週歲,一些百萬醫療險能保到60週歲,一些癌症保險能保到80週歲等。但老年人畢竟年紀大了,身體或多或少有點問題,這又給投保帶來了難度,很多老年人想買卻又買不到了。其實今天老年人擁有保險比率低也是給我們年輕人敲響了警鐘。現在保險產品越來越豐富,保險公司也越來越規範,服務業越來越貼心,建議現在的年輕人能夠多學習保險,多瞭解保險,在有經濟能力的時候,趁早為自己配置好適合的保險。不要在風險來臨的時候才想起保險。
回覆列表
這不是一個風險問題,這是社會的實際。
60~70歲的老人,他們年輕時代正處於中國改革開放,經濟快速蓬勃發展的時代。
他們那個年代,剛剛恢復高考,人們知識水平普遍不高。他們的風險意識尚處於萌芽階段。
從國家角度講,當時人們的潛意識裡還是有政府和企業給供養終生的養老制度。當時企業工人的身份還是固定工,十分穩定的鐵飯碗。
1986年,國家才在國營企業試點實施勞動合同制度,繳納養老保險基金。
1992年,全民養老保險制度才建立起來。
1998年國家有公費醫療改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1999年國家實施《失業保險條例》。
2011年7月1日《社會保險法》正式實施。
人們的風險意識還停留在國家養老,家庭保障的階段。
再加上過去商業養老保險制度,在野蠻生長階段。商業保險的推銷人員多是為了成交、為了提成而銷售,而不是為了保障而給大家做保險推薦。導致很多參保人的誤解,社會對商業保險處於一種“騙局”的錯誤認識中。
人們普遍對商業保險不瞭解。比如商業保險的健康告知制度、生存期制度、合理且必須制度、猶豫期制度。都會讓人們產生誤解,人們的保險知識確實需要加強。
商業保險由於是以掙錢為目的,很多保險營銷成本和管理成本偏高,保障性並不高。比如一些老人購買的分紅保險,初期的建立賬戶費用、營銷費用高達五六千元,這種情況下就很難透過分紅方式獲取較高盈利。
總體來看,商業保險對於老人的接受度不高是一種社會現實。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對商業保險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商業保險還是有非常大的市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