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堅堅田野史
-
2 # 崑崙還東國
之前回答了幾個關於黃河泥沙的問題,有好多網友都說到了“黃河分流”來解決泥沙問題。我來說說個人看法吧。
1,黃河能成為大河,是各條支流因地形匯聚到黃河,簡單的說,就是水往低處流。人為進行河流分流,就要藉助人類的水利工程了。目前世界上最成功沒有之一的分流工程是四川的都江堰,把上游的洶湧的岷江一分為二,且具有排沙能力,造就了成都平原這個天府之國。都江堰的成功是藉助了其獨特地形環境,是可遇不可求。
現代水利工程進行分流的一般方法是,建高壩從而引水分流。典型的現代工程是南水北調的丹江口水庫,直接把壩加高到176米,把水引到北方。
從古說到今,我是想說明的是,從工程能力上,人類特別是中國人民是可以做到大型河流分流的。
2. 回到題目本身,題主要求的是,清水去北方,沙去黃海。這跟上面兩個工程相比,增加兩個難度,一個是水沙分離,另外一個沙還得自行流到黃海造陸。我們假設使用高壩方式分流,因為都江堰地形太難在黃河中下游找了。
先說水沙分離,黃河水進入水利工程後,由於攔截效應,水流減緩,泥沙沉澱,黃河水真變清了去北方,但泥沙怎麼辦?難道用“天鯨”號?
我們假設有比“天鯨”號更牛的方法,把沙分出了,那意味泥沙和水的比例更高了,往黃海方向去的河道,輸沙能力更差了,豈不更淤積?
這裡還沒說到,為維護和開發黃海方向河道的成本。例如“寬河固堤”防洪工程,這可是5KM寬的河道啊,多少耕地就沒了。
3,黃河本身已在分流引水了,因為沿黃省份都很渴啊,黃河取水是需要國家層面進行調水的。下圖為沿黃各省從黃河取水分佈圖
2016年黃河總取水量為514.76億立方米,沿黃各省(區)取水量以內蒙古的97.96億立方米為最多,佔黃河總取水量的19%,耗水量以山東的91.99億立方米為最多,佔黃河總耗水量的22.3%.山東屬於黃河下游是很需要黃河水的,再分流估計沿黃省份會很不高興!
綜合以上,無論從工程角度還是現實考慮,題主的設想有待研究再研究。
現在的黃河改道流入黃海,從長遠看是否更有利?
黃河不能分流,特別是黃河進入下游,從武陟段往東不能分流,原因有二:
1、黃河一旦分流就無法沖刷泥沙。
黃河多泥沙,公元一世紀初就有“河水重濁,號為一石水而六鬥泥”,宋人說黃河“河流混濁,泥沙相半”,明朝時說黃河平時“沙居其六”,伏汛時“則水居其二”。因此,歷史上從東漢的王景到明萬曆的潘季馴就形成了“築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針。
如果在河南段建設水利工程,抽離清水調往京津冀(例如現在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那遺留的泥沙就缺乏了下流的動力,根本就衝不到海邊,可能在鄭州—開封—菏澤(或商丘)附近就開始淤積了。
2、單股河道有利於修防和漕運。
12世紀至19世紀中葉,黃河向東南流經黃淮平原合淮河入海,這個時期就是分流狀態,黃河分別奪渦水、穎水、泗水等入淮河,變遷不定。由於河道的變遷,不利於修堤防水。
同時,明清時期依賴京杭大運河的漕運,單股河道有利於保運,不使黃河北決沖毀山東境內的運河段(會通河)。至今,這段運河仍在發揮水運功能,如徐州港務局。
黃河含沙量大可見附圖:伊洛河入黃河處的清濁分明、綠黃合流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