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躍到巔峰
-
2 # 紅黑聖西羅
秦亡的原因,賈誼在《過秦論》裡說到了,中心意思就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說秦始皇太過勞民傷財,不體恤民情,濫用民力導致民變四起。而後世的繼承者不僅沒有很好的改正過錯,反而在搞內亂,皇位爭鬥太厲害,堡壘從內部垮了。
而漢朝是在全盤接收了秦的基礎,相比秦統一天下而言,容易太多了。而且活生生的例子擺在眼前,劉家人很好的吸取了教訓,才有了後面的盛世。
秦和隋太相似了,都是在國家分裂了幾百年後完成統一的朝代,都是一樣的命短,而且原因還高度雷同,所以說漢唐盛世,秦和隋的功勞不小。
-
3 # 玲144911938
秦一統天下但並沒有很好的收拾人心,國家表面上完成一統。也只是把天下的土地囊括到一國的版圖之上而已。但是天下的臣民並沒有隨著統一來認同這個新生的帝國。六國的貴族也時時刻刻想著復國,天下計程車子們也還沒有認同秦國治理天下的政治哲學。導致了後來的焚書坑儒,儘管祖龍曾經是期望東方六國的學者能夠幫他收拾天下人心,但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受到學者們的明嘰暗諷,最終導致悲劇。文化上的不認同,還有天下的臣民並不能理解祖龍迫切對新生帝國的管理方式!賈生在過秦論中有一句話說的好。及至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大概可以形容當時人的心理了!
漢之所以能維繫那麼久,就在它收拾了人心,凝固了這種精神,從一開始的郡國並行,雖然高祖知道郡縣制是個好東西但受制於時代的限制,他做出了妥協,然後在一一剪除了異性王,維護江山在劉姓手中,雖說同時分封同姓王也不見得天下就安穩,但是秦末時一夫作難而七廟隳的情形使高祖同樣認知深刻,在文帝時與民休息。減輕賦稅,廢除肉刑,推動國家經濟向前不斷髮展來凝聚人心。這時天下百姓認同中央王朝,隨著七國之亂的暴發,天下人更加認識到天下一統的必要性,削弱諸侯穩固國家是當時天下人的共識,可以說文景二帝收拾了天下人心。
到了武帝維護天下一統,驅趕匈奴,使天子權威暢行於四海,讓漢文明越過天然藩籬通行天下,這就是他的雄心!
-
4 #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語
這裡時間上有一個誤差。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自己也幹了十來年,秦二世接手後只幹了三年被趙高滅了。秦王子嬰立,去帝號,恢復秦王稱號,但不久劉邦入咸陽,之後被項羽所殺。
唸書的時候背過賈誼的《過秦論》,愛文章的氣勢,多年後還記得其中的幾句。賈誼是漢初著名政論家,文學家。是文帝都要請教的人才。他距離秦亡年代很近,漢初對於秦亡的討論一定是文人深入討論過的話題。賈誼的《過秦論》千古流傳,一方面是文辭華美,另一方面一定是分析的很有道理。《過秦論》部分句子如: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秦以雷霆之勢掃滅六國)
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卑微”的人滅亡了強秦)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賈誼得出的結論)
對於賈誼結論的理解:
過度使用民力。不斷地搞大工程,比如修建宮殿(阿房宮)、修建陵墓(最多時修陵人達到72萬)、修馳道、修長城、徵嶺南、修靈渠……。這些大工程都是在秦統一後的十來年時間內做的。秦當時的人口也就兩千多萬,大概十分之一的人口都在做大工程或者服兵役。去掉一半女人,再去掉老人孩子,就是天下青壯男子的一半都在做非生產性勞動。可想,經濟基本崩潰,民不聊生。
秦是法家理念治理天下。如果一貫依法辦事也還可以。但秦二世繼位後,胡亥為了滿足自己“眾生盡情享樂”的願望、與趙高隨心所欲地變更法律,嚴刑峻法,讓人互相揭發、指鹿為馬……,人心惶惶了。陳勝吳廣以及劉邦都是嚴刑峻法逼反的。
選錯了繼承人,秦二世真的不適合做繼承人。不靠譜。
漢初民生凋敝。幾任實際統治者,劉邦、呂后、文帝,都奉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劉邦,有流氓性格的長者。進咸陽只與民“約法三章”,與秦的嚴刑峻法相比簡單、寬鬆、可執行性強;呂后,因為殘殺皇子和人彘事件而備受詬病而忽視了她的仁政,她進一步去掉了秦的苛法,生產是恢復的;文帝更是節儉,不僅自己不增添奢侈品,最喜歡的夫人的裙子都是不能拖地的。漢初連續幾任領導人都貫徹與民休息的政策,生產迅速恢復了。並儒家統治思想的確立也進一步鞏固其統治。兩漢就四百年了。
但秦,是開拓者,秦始皇的目光是超越時代的。如果秦始皇還是採用分封制,後世也許是另一個樣子了。
回覆列表
秦國雖然滅了六國統一成為一個國家,但國家的融合,尤其是文化方面的絕不是統一度量衡那麼簡單,沒有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是不可能真正徹底融合為一個新的文化體系的,現在的中國還有很多方言(廣東話閩南話上海話,新疆維族語,,,)沒有一個被各民族都能接受的文化載體(類似現在的普通話),治理國家非常困難,國家在統一的過程消耗的國力太大,後續又立即上馬許多國家工程,徵調大量民工,導致國庫空虛民怨沸騰,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秦始皇本來選定的接班人是“扶蘇”,是一個品學兼優的人,結果被小人(李斯趙高胡亥)所害,最終胡亥接班,趙高胡亥本來就是不學無術之人,這樣的人治理國家結果可想而知,秦國很快滅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而漢朝就不一樣了,有了秦國十幾年的基礎(國家認同),陸續出現幾位有為的帝王,尤其是漢武大帝,在漢朝幾百年的傳承中起來非常大的作用,建立了一套非常成熟的國家體系(人才的選拔,繼承人的認命和軍隊的訓練管理),國家陸續又擴大了許多,尤其統一了西域,豐富的國家資源和文化,徹底擊敗了常年危害國家的“匈奴”是漢朝持續幾百年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