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這屋傳習所
-
2 # 電影收藏員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成功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面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後危機時期,中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一方面,經歷金融危機的衝擊,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而深遠的變化, 中國的未來既獲取了新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另一方面,經過30年的高速增長,制約中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要求我們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推進和諧社會建設。未來30年,是中國從大國走向強國、真正實現民族復興和國家崛起的關鍵歷史時期,我們必須根據新的國內外形勢變化,深刻認識對外開放的戰略意義,理性思考對外開放的戰略重點,積極推動對外開放的創新發展。
一、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途徑
(一)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薈萃世界多元文化精華,凝鍊民族文化精神,建設生氣勃發的當代中國新文化,為國家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在多樣性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中國文化只有在與外來文化的碰撞、交流和交融中,才能顯示出它區別於其他文化的獨特魅力,朝氣蓬勃地走向世界。但無論是交流還是交融,都不能是簡單的移植或同化,而是要致力去創造與時代相適應的更加輝煌的中國新文化。建設當代中國新文化,必須要在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基礎上,及時反映和體現出改革開放程序中湧現出的一些新思維、新觀念、新取向,並充分吸收、有機融入世界多元文化各種有益元素,融匯人類社會久經歷史檢驗的普適性的共同價值理念和各種先進文化精華。要使中國文化在當代有更高、更強、更豐富的影響力、吸引力、競爭力,在國家發展戰略中,必須制定既能體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要求,體現中國文化的價值追求,又與世界文明發展方向相一致、人類共同價值追求相貫通的文化發展目標,將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源、現代文化資源、當代世界優秀的文化成果很好地整合起來,從而為國家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文化支援。
(二)大力發展文化事業,重視文化創新,奠實文化強國基礎
建設現代化強國必須實現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面協調發展。面對著現代化的繁重任務,中國必須將推進文化事業的大發展,建設一個與文明古國、一個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正在蓬勃發展、國際地位加速上升的大國相稱的文化大國、強國作為一項重要戰略目標,不僅在科技創新方面,而且在引領世界文化發展潮流、影響人類思想觀念變革和價值選擇促進人類社會制度的變革創新等方面,作出中國應有的更多貢獻。
(三)增強中國文化價值觀的全球輻射和對外親和力與感召力,讓中國文化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增加中國文化在國際空間的“存在”
一國的文化軟實力主要體現的是國際間對該國文化價值的認同,中國的文化要真正變成國家實力的組成部分,不是使外中國人獵奇式地偏好中國文化表象化的東西,而是必須要使其對國文化的內在精神和基本價值的體認。因此,做好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大力開展“文化外交”,推動國際文化間的多邊對話與合作,無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與長遠的戰略影響。
二、實現中國經濟由大變強的轉變途徑
(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著力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中國當前“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為特點的粗放增長方式,雖然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經濟規模的迅猛擴大,但與此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增長方式如不盡快轉變,必然影響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利於中國經濟做大做強。
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首先是要實現思想觀念的轉變,徹底改變“以速度高低論長短”的政績考核體系,正確看待GDP指標,強化社會發展、可持續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等方面的內容。需要指出的是,轉變觀念,並不是要人為地壓低發展速度,更不是不要發展,而是要提倡科學的發展,可持續的發展,有質量的發展。只有可持續發展,經濟做大的基礎才能鞏固,才能最終實現由大變強,也才能在發展中解決經濟增長“重增量,輕存量”,“重規模,輕質量”等問題。其次是要通過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加快形成一個有利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機制,特別要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規範政府行為,使之到位而不越位,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
(二)努力把企業做大做強企業是實現中國經濟由大變強的脊樑和基石。當今國際經濟的競爭大程度上是各國企業的競爭,擁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跨國公司的數量往往代表了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有關研究資料表明,全世界6.4萬家跨國公司控制著全球1/3的生產、2/3的國際貿易、70%的技術專利、90%的國際直接投資。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直接面對市場,出於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做大做強的內在需要和動力最為強烈。從國家的戰略角度來講,支援企業做大做強,也是應對激烈的國際競爭,積極參與國際經濟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基礎。支援企業做大做強,關鍵是要為企業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在全社會形成一種支援企業,尊重企業家的良好氛圍。政府要強化服務和協調的功能,維護市場秩序,打破地區、條塊分割,努力為企業的發展創造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環境。通過多種途徑,推動建立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跨國企業集團,積極鼓勵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發展壯大。
(三)努力營造自主創新的良好環境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中國經濟由大變強的重要基礎和保障。在很大程度上,自主創新能力決定著國家競爭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需要政府、企業、個人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體制、機制的不斷改革創新,更需要借鑑發達國家的成熟經驗,發揮“後發優勢”,迎頭趕上。要充分發揮政府在創新機制和創新環境建設中的核心作用,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實行支援自主創新的稅收、金融和政府採購政策。要強化企業的自主創新的主體地位,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推進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建設,重點扶植一批掌握核心技術的行業骨幹企業。要創造一個鼓勵和保護自主創新的制度環境。大力維護創新企業和創新者的權益,堅決打擊各種損害市場競爭的壟斷行為,通過競爭激勵技術創新。自主創新的基礎是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更加重視教育發展,重視人力資本的投入,倡導激勵人奮進的創新文化,善於發現、培養和聚集各類科技人才,全面提高中國自主創新能力。
三、實現中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途徑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用和諧發展的中國特色體育為體育強國奠定基礎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首先在發展觀念上要以人為本,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相互協調,推進體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
3 # 熊貓先生觀天下
為什麼說中國正處於由大向強,將強未強的歷史關口?
這個要看我們怎麼定義強大?按照我們中中國人的標準,中國必須世界第一才算變強的話,那我們確實還不夠強,因為至少還有一個美國還在我們前面,無論軍事、科技都還大大的領先於中國。
但是要是和別的國家比,就綜合國力來講,我們已經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二大強國了,怎麼還能說未強呢?
共和國經過70年長期不懈的奮鬥發展,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2010年中國GDP總量超越日本,躍居世界第二開始,中國的GDP總量就不斷的和第三名的日本拉開差距,現在已經是日本的接近三倍的數量,達到14萬億美元,距離第一的美國也越來越近,而且還在不斷的繼續變強的過程中,趨勢非常明顯。
如果從一些細分的科技或者軍事領域來看,我們某一些領域,確實大而不強由於一些“公知”的挖掘,我們總會發現我們在這個領域不如美國,那個領域不如日本,那個領域不如德國,反正不管你怎麼分析對比,我們可愛的公知們總是能找到中國不如外國的地方,這個作為一個普通中中國人,我也漲了很多知識,也是相當“服氣”的,畢竟我們是需要和“外國”這個國家比,確實有很多不足啊,只能繼續努力了。
不可否認,不管公知如何否定中國的發展成就(感謝公知),事實是掩蓋不了的經過我們戰忽局這麼多年的努力奮鬥,美國似乎在最近終於反應過來了,原來本該早就崩潰的中國終於隱藏不住身上的王霸之氣,當殲20還沒出來的時候,公知說我們發動機不行,當華為努力研究5G的時候,公知說美國已經有6G了,當中國搞北斗的時候,公知說和GPS差距太大,沒有意義。當我們搞載人航天的時候,公知說美國都不想搞了,因為是賠錢的買賣,當我們把這些全部實現的時候,美國傻眼了,公知不見了。
結語哪怕是現在美國疫情如此的嚴重,美國都沒有放下對中國的各種打壓,寧願互相傷害也要破壞中國的正常發展,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我們確實在衝擊世界第一的道路上,離目標越來越近了,或許就在不遠的將來,我們抬頭一看,前面已經空無一人,我們已經遙遙領先了,畢竟我們競爭的物件不是美國,而是“外國”。
-
4 # 職業炒股K神
中國現在GDP屬於全世界第二,但是GDP佔比中核心科技領域佔比還是偏低的,所以表面上看中國GDP規模很大,但是還不夠強,因為很多的核心技術並不具備,科技晶片光刻機,航天發動機等等領域還要靠大部分進口。
中國在最近幾年和美國打貿易戰,被美國關鍵領域卡脖子,所以中國最近幾年也加大了這方面的投資發展力度,所以中國由大向強,中國加速發展了關鍵領域,對於一些傳統產業中國進行了淘汰落後產能,這樣中國的GDP不光是大,而且很慢慢再變強。
雖然中國加速發展了一些關鍵領域,但是和美國還是存在很大差距的,所以中國處於將強未強的歷史關口,在這個關鍵時刻,美國加大對中國關鍵領域的打壓,所以中國更應該克服重重困難,度過這個歷史關口,真正的強大起來。
回覆列表
生活富裕,文化自信,國力強盛並具有世界影響力和感召力才算是強大。
中國雖然是第二大經濟體,但一旦人均就會被打回原形。總理說還有六億人人均月收入是一千元。近一半人口人均收入是這樣購買力的水準現實,說中國強還是底氣不足,實力不濟。
中國雖然是文化資源大國,但還稱不上是文化強國。對於近二百年來工業文明到來,文化層面西學東進,尤其是新文化運動的洗禮,中國傳統文化被認為落後於西方科技文明,甚至發展到了不剷除不足以救中華的程度。中國文字甚至被認為是影響文化普及和文明發展的障礙。中中國人的文化在經濟落後的背書下被認為落後,成為很多人的精神共識,從而文化信心倍受打擊。對於西方文明和社會的嚮往成為很多人的畢生追求。缺少精神自信也就談不上國家強大 ,離開文化影響力更談不上強大。
國家有大而不強和強而不大及強大之別。從人口面積上我們可以稱為大國,但從海洋國土上說又是一個小國。至今我們的海洋影響力只及近海。但中國的國力在增長也是不爭的事實。不論是經濟還是文化、軍事。中國在走向大也走向強。從這個角度可以說算是在由大到強的發展中。
中國總體國力從經濟軍事文化方面全方位增長了,但還沒增長到國家意志不受威脅,戰略安全空間不受敵對擠壓勢力的程度。所以也可以說是出於將強未強的臨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