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能感應地球磁場。人類和某些動物一樣,可能具有磁性“第六感”。
2019年3月18日,《eNeuro》(電子神經)網站上釋出一項研究結果顯示,人類會下意識地感應地球磁場磁力線。科學期刊《eNeuro》屬於總部設在美國華盛頓特區市中心的“神經科學學會”(SfN)。神經科學學會(SfN)成立於1969年,目前在95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超過37,000名會員。全年程式設計包括出版兩本備受推崇的科學期刊,JNeurosci和eNeuro 。
這項研究名為《Transduction of the Geomagnetic Field as Evidenced from alpha-Band Activity in the Human Brain》(從人類大腦中的α波段活動證明地磁場的轉導)的研究實驗由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教授約瑟夫•克什文克(Joseph Kirschvink)與來自美國和日本的專家共同開展。
早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約瑟夫•克什文克教授首次對生物磁學領域產生了興趣,當時他的一位研究顧問,前加州理工學院教授Hentz Lowenstam(他於1962年首次在生物有機體中發現了生物磁鐵礦),向他展示了一群叫做chitons(石鱉)的軟體動物的磁牙。
克什文克教授對生物體如何生長和利用體內的磁性粒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0世紀80年代,在研究蜜蜂的磁定向時,他對人類的磁感應能力產生了興趣,並一直致力於此方面的研究實驗。
“一些早期的實驗結果都沒有達到一致性和重要性的水平,不值得發表”克什文克教授的合著者、加州理工學院地質與行星科學系的希爾本(Isaac Hilburn)教授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然而,其中一些結果非常有趣,足以得到“人類前沿科學計劃”(HFSP)的資助,透過進行嚴格控制的腦電圖實驗,以測試被動神經對地磁場變化的反應。”
發現人體組織中的生物磁鐵礦
早期的人體組織中生物磁鐵礦的研究尚無定論,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約瑟夫•克什文克教授和他的合作者Atsuko Kobayashi藉助高解析度透射電子顯微鏡和電子衍射,在人的大腦皮質,小腦和腦膜(大腦和脊髓周圍的膜)中提取的人腦組織裡發現了磁鐵礦晶體。
該發現結論曾經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TL ACAD SCI USA)上。原文摘要如下:
雖然礦物磁鐵礦(Fe3O4)是由細菌,原生生物和各種動物在生物化學上沉澱的,但以前在人體組織中尚未有文獻記載。在清潔實驗室環境中使用超靈敏超導磁力計,我們檢測到人腦中各種組織中存在鐵磁性物質。透過高解析度透射電子顯微鏡,電子衍射和元素分析檢測來自溶解的腦組織的磁性顆粒提取物識別磁鐵礦——磁赤鐵礦家族中的礦物質,其中許多晶體形態和結構類似於由趨磁細菌和魚類沉澱的那些。這些磁性和高解析度透射電子顯微鏡測量表明,對於大多數腦組織,每克至少存在500萬個單域晶體,對於pia和硬腦膜,每克存在超過1億個晶體。磁性資料表明晶體為50至100個顆粒的團塊。人腦中的生物磁鐵礦可以解釋在磁共振成像的T1和T2值中觀察到的高場飽和效應,並且可能解釋了低頻磁場的各種生物效應。
《從人類大腦中的α波段活動證明地磁場的轉導》的研究實驗
在這項研究實驗中,克什文克教授的研究團隊在加州理工學院的一棟大樓的地下室裡建造了一個鋁製材料的暗室——法拉第籠。在這個鋁室裡,磁場可以被控制,其他電磁噪音(比如無線電波)等被遮蔽。
34名參與者分別進入暗室進行測試並連線著十幾個EEG電極。研究人員使用腦電圖(EEG)記錄大腦的電活動,以測試人類是否對室內製造的磁場變化做出反應。研究人員圍繞參與者的頭部施加旋轉的磁場(模擬地球的磁場),如果施加的磁場起初向北,大腦在磁刺激後顯示出驚人的神經活動模式。
“對旋轉磁場存在強大的神經反應令人興奮”希爾本表示,“我們沒想到會有這樣的結果。”
研究實驗最終得出的結論如下: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至少有一些“現代人”將地球強度磁場的變化轉化為主動神經反應。我們希望這項研究為未來的研究提供一個路線圖,旨在複製和擴充套件人體磁感應的研究。鑑於動物王國物種中已知存在的高度進化的地磁導航系統,我們人類至少保留了一些功能正常的神經成分也就不足為奇了,特別是考慮到我們不太久遠的祖先(遊牧獵人/採集)的生活方式。這種繼承的全部範圍仍有待發現。”
動物表現出的磁感應例子
對特定的、旋轉的磁場方向大腦響應的選擇性,可以透過將神經活動調整為生態相關值來解釋。這種調整在大西洋中部的海龜中是眾所周知的,其中區域性地磁傾角或強度的小幅增加(表明動物向北漂移太遠並接近墨西哥灣流的電流)引導海龜游泳方向的改變,從而防止它們在馬尾藻海中被沖走。
另外,在鮭魚的鼻子中就發現了磁鐵礦物質。還有遷徙的候鳥每年都會飛行數千公里到達特定的地點,如果環境磁場強度偏離當地環境值超過約25%,一些候鳥就會停止響應地磁異常的方向。
結語
1820年3月,丹麥物理學家漢斯·克里斯蒂安·奧斯特(HansChristianØrsted)發現“電流磁效應”至今已有近200年了。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早已不用依靠自己大腦內部意識來導航以求生存。即使一個人隱含磁感應能力,也可能會被我們現代環境中各種各樣電磁和電波等因素所幹擾。
該項研究的α-ERD證據為此提供了一個新起點,透過在各種感覺設定中,使用各種行為任務來探索和發掘人類在磁感應方面的潛在功能。
人類能感應地球磁場。人類和某些動物一樣,可能具有磁性“第六感”。
2019年3月18日,《eNeuro》(電子神經)網站上釋出一項研究結果顯示,人類會下意識地感應地球磁場磁力線。科學期刊《eNeuro》屬於總部設在美國華盛頓特區市中心的“神經科學學會”(SfN)。神經科學學會(SfN)成立於1969年,目前在95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超過37,000名會員。全年程式設計包括出版兩本備受推崇的科學期刊,JNeurosci和eNeuro 。
這項研究名為《Transduction of the Geomagnetic Field as Evidenced from alpha-Band Activity in the Human Brain》(從人類大腦中的α波段活動證明地磁場的轉導)的研究實驗由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教授約瑟夫•克什文克(Joseph Kirschvink)與來自美國和日本的專家共同開展。
早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約瑟夫•克什文克教授首次對生物磁學領域產生了興趣,當時他的一位研究顧問,前加州理工學院教授Hentz Lowenstam(他於1962年首次在生物有機體中發現了生物磁鐵礦),向他展示了一群叫做chitons(石鱉)的軟體動物的磁牙。
克什文克教授對生物體如何生長和利用體內的磁性粒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0世紀80年代,在研究蜜蜂的磁定向時,他對人類的磁感應能力產生了興趣,並一直致力於此方面的研究實驗。
“一些早期的實驗結果都沒有達到一致性和重要性的水平,不值得發表”克什文克教授的合著者、加州理工學院地質與行星科學系的希爾本(Isaac Hilburn)教授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然而,其中一些結果非常有趣,足以得到“人類前沿科學計劃”(HFSP)的資助,透過進行嚴格控制的腦電圖實驗,以測試被動神經對地磁場變化的反應。”
發現人體組織中的生物磁鐵礦
早期的人體組織中生物磁鐵礦的研究尚無定論,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約瑟夫•克什文克教授和他的合作者Atsuko Kobayashi藉助高解析度透射電子顯微鏡和電子衍射,在人的大腦皮質,小腦和腦膜(大腦和脊髓周圍的膜)中提取的人腦組織裡發現了磁鐵礦晶體。
該發現結論曾經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TL ACAD SCI USA)上。原文摘要如下:
雖然礦物磁鐵礦(Fe3O4)是由細菌,原生生物和各種動物在生物化學上沉澱的,但以前在人體組織中尚未有文獻記載。在清潔實驗室環境中使用超靈敏超導磁力計,我們檢測到人腦中各種組織中存在鐵磁性物質。透過高解析度透射電子顯微鏡,電子衍射和元素分析檢測來自溶解的腦組織的磁性顆粒提取物識別磁鐵礦——磁赤鐵礦家族中的礦物質,其中許多晶體形態和結構類似於由趨磁細菌和魚類沉澱的那些。這些磁性和高解析度透射電子顯微鏡測量表明,對於大多數腦組織,每克至少存在500萬個單域晶體,對於pia和硬腦膜,每克存在超過1億個晶體。磁性資料表明晶體為50至100個顆粒的團塊。人腦中的生物磁鐵礦可以解釋在磁共振成像的T1和T2值中觀察到的高場飽和效應,並且可能解釋了低頻磁場的各種生物效應。
《從人類大腦中的α波段活動證明地磁場的轉導》的研究實驗
在這項研究實驗中,克什文克教授的研究團隊在加州理工學院的一棟大樓的地下室裡建造了一個鋁製材料的暗室——法拉第籠。在這個鋁室裡,磁場可以被控制,其他電磁噪音(比如無線電波)等被遮蔽。
34名參與者分別進入暗室進行測試並連線著十幾個EEG電極。研究人員使用腦電圖(EEG)記錄大腦的電活動,以測試人類是否對室內製造的磁場變化做出反應。研究人員圍繞參與者的頭部施加旋轉的磁場(模擬地球的磁場),如果施加的磁場起初向北,大腦在磁刺激後顯示出驚人的神經活動模式。
“對旋轉磁場存在強大的神經反應令人興奮”希爾本表示,“我們沒想到會有這樣的結果。”
研究實驗最終得出的結論如下: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至少有一些“現代人”將地球強度磁場的變化轉化為主動神經反應。我們希望這項研究為未來的研究提供一個路線圖,旨在複製和擴充套件人體磁感應的研究。鑑於動物王國物種中已知存在的高度進化的地磁導航系統,我們人類至少保留了一些功能正常的神經成分也就不足為奇了,特別是考慮到我們不太久遠的祖先(遊牧獵人/採集)的生活方式。這種繼承的全部範圍仍有待發現。”
動物表現出的磁感應例子
對特定的、旋轉的磁場方向大腦響應的選擇性,可以透過將神經活動調整為生態相關值來解釋。這種調整在大西洋中部的海龜中是眾所周知的,其中區域性地磁傾角或強度的小幅增加(表明動物向北漂移太遠並接近墨西哥灣流的電流)引導海龜游泳方向的改變,從而防止它們在馬尾藻海中被沖走。
另外,在鮭魚的鼻子中就發現了磁鐵礦物質。還有遷徙的候鳥每年都會飛行數千公里到達特定的地點,如果環境磁場強度偏離當地環境值超過約25%,一些候鳥就會停止響應地磁異常的方向。
結語
1820年3月,丹麥物理學家漢斯·克里斯蒂安·奧斯特(HansChristianØrsted)發現“電流磁效應”至今已有近200年了。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早已不用依靠自己大腦內部意識來導航以求生存。即使一個人隱含磁感應能力,也可能會被我們現代環境中各種各樣電磁和電波等因素所幹擾。
該項研究的α-ERD證據為此提供了一個新起點,透過在各種感覺設定中,使用各種行為任務來探索和發掘人類在磁感應方面的潛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