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和SO之間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亞鐵離子和硫酸根離子,其離子方程式為:2Fe+SO+HO=2Fe+SO+2H;Fe和SO之間發生雙水解反應生成氫氧化鐵膠體和亞硫酸,其離子方程式為:2Fe+3SO+6HO=2Fe(OH)(膠體)+3HSO;故答案為:2Fe+SO+HO=2Fe+SO+2H;2Fe+3SO+6HO=2Fe(OH)(膠體)+3HSO;實驗Ⅰ:FeCl濃溶液於試管中,逐滴加入NaSO濃溶液,鐵離子能夠與亞硫酸根離子發生水解生成了紅褐色的氫氧化鐵膠體;向紅褐色液體中逐滴加入稀鹽酸至過量,可以觀察到的現象是先產生紅褐色沉澱,後沉澱逐漸溶解,溶液變成黃色且有氣泡產生;加入KSCN溶液,溶液變為血紅色,反應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Fe+3SCN═Fe(SCN),證明氫氧化鐵膠體轉化為了Fe;加入氯化鋇生成白色沉澱,白色沉澱為硫酸鋇,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Ba+SO═BaSO↓;故答案為:氫氧化鐵膠體;先產生紅褐色沉澱,後沉澱逐漸溶解,溶液變為黃色,有氣泡產生;證明氫氧化鐵膠體轉化為了Fe;Ba+SO═BaSO↓;實驗Ⅱ:換用稀釋的FeCl和NaSO溶液重複實驗Ⅱ,產生的現象完全相同,證明了Fe與SO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和雙水解反應是同時進行的;亞硫酸根離子能被氧氣氧化為硫酸根離子,所以要先用BaCl溶液、稀鹽酸檢驗是否含有SO,若有白色沉澱證明NaSO已經變質;在FeCl濃溶液中加NaCO濃溶液,觀察到紅褐色沉澱並且產生無色氣體,二者發生了雙水解反應,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2Fe+3CO+3HO═2Fe(OH)↓+3CO↑;故答案為:Fe與SO同時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和雙水解反應;BaCl溶液、稀鹽酸;檢驗NaSO是否變質;2Fe+3CO+3HO═2Fe(OH)↓+3CO↑;由於亞硫酸根離子具有較強的還原性,能夠與鐵離子發生氧化還原反應,而碳酸根離子沒有還原性;鐵離子與亞硫酸根離子生成了氫氧化鐵膠體,與碳酸根離子反應生成了氫氧化鐵沉澱,說明碳酸根離子水解能力比亞硫酸根離子大,故答案為:SO有較強的還原性,CO沒有還原性;SO水解能力較CO小.
Fe和SO之間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亞鐵離子和硫酸根離子,其離子方程式為:2Fe+SO+HO=2Fe+SO+2H;Fe和SO之間發生雙水解反應生成氫氧化鐵膠體和亞硫酸,其離子方程式為:2Fe+3SO+6HO=2Fe(OH)(膠體)+3HSO;故答案為:2Fe+SO+HO=2Fe+SO+2H;2Fe+3SO+6HO=2Fe(OH)(膠體)+3HSO;實驗Ⅰ:FeCl濃溶液於試管中,逐滴加入NaSO濃溶液,鐵離子能夠與亞硫酸根離子發生水解生成了紅褐色的氫氧化鐵膠體;向紅褐色液體中逐滴加入稀鹽酸至過量,可以觀察到的現象是先產生紅褐色沉澱,後沉澱逐漸溶解,溶液變成黃色且有氣泡產生;加入KSCN溶液,溶液變為血紅色,反應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Fe+3SCN═Fe(SCN),證明氫氧化鐵膠體轉化為了Fe;加入氯化鋇生成白色沉澱,白色沉澱為硫酸鋇,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Ba+SO═BaSO↓;故答案為:氫氧化鐵膠體;先產生紅褐色沉澱,後沉澱逐漸溶解,溶液變為黃色,有氣泡產生;證明氫氧化鐵膠體轉化為了Fe;Ba+SO═BaSO↓;實驗Ⅱ:換用稀釋的FeCl和NaSO溶液重複實驗Ⅱ,產生的現象完全相同,證明了Fe與SO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和雙水解反應是同時進行的;亞硫酸根離子能被氧氣氧化為硫酸根離子,所以要先用BaCl溶液、稀鹽酸檢驗是否含有SO,若有白色沉澱證明NaSO已經變質;在FeCl濃溶液中加NaCO濃溶液,觀察到紅褐色沉澱並且產生無色氣體,二者發生了雙水解反應,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2Fe+3CO+3HO═2Fe(OH)↓+3CO↑;故答案為:Fe與SO同時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和雙水解反應;BaCl溶液、稀鹽酸;檢驗NaSO是否變質;2Fe+3CO+3HO═2Fe(OH)↓+3CO↑;由於亞硫酸根離子具有較強的還原性,能夠與鐵離子發生氧化還原反應,而碳酸根離子沒有還原性;鐵離子與亞硫酸根離子生成了氫氧化鐵膠體,與碳酸根離子反應生成了氫氧化鐵沉澱,說明碳酸根離子水解能力比亞硫酸根離子大,故答案為:SO有較強的還原性,CO沒有還原性;SO水解能力較CO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