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下山也打老虎
-
2 # 珠海市場監管
人,算是靈長類裡最不擅長爬樹的了。
別說比不過身手敏捷的猴子了,連看似笨重的銀背大猩猩都比我們強。雖然成年雄性的銀背很少上樹,但那不是攀爬能力的問題,主要是樹不行。
金剛不爬樹,只是沒有合適它的樹。
不擅長爬樹也翻不過牆頭,人在靈長類裡論攀爬這項特技只能墊底兒!不過,人類學家們已經幫你把藉口都想好了——現代人類之所以不長於攀爬,問題就出在適於直立行走的屁股上。
靈長類爬這麼快?因為骨骼裡藏著槓桿。
靈長類爬得快眾所周知,你看看猴子。在自然保護區裡,野生獼猴向來是在樹冠間“飛簷走壁”。有時它們爬得飛快,甚至連影子都捕捉不到,只留瞬間的穿林打葉聲。
猴子之外,在開闊草原上生活的狒狒,只要有機會上樹,也會立馬竄得沒影。
卓越的攀爬能力是靈長類家族的祖傳技術,而要修煉此般功夫,又需要怎樣清奇的骨骼呢?
讓我們看一下爬梯子的時候骨骼是怎麼動的!
回想一下,你爬梯子的時候,身體哪些部位在用勁?除非你是臂力驚人的單槓滿分少年,否則下肢的配合是不可或缺的。
攀爬和直立行走時用到的下肢肌肉很相似,都是在收腿伸腿(兩者只是幅度不同,攀爬多增加了蹲起動作)。這其中,大腿部分發揮關鍵作用的肌肉是,股四頭肌肌群(大腿前側的肌肉)和膕繩肌群(大腿後側的肌肉),這兩組肌肉都是一端連在骨盆上,一端固定在膝關節上,控制著下肢的行走和攀爬。
股四頭肌群,位於大腿正面。膕繩肌群,位於大腿後面。
那麼,在人類騷氣地行走或者笨拙地攀登時,腿上這些零部件到底如何在工作呢?其實本質上借用了槓桿原理。
骨頭結構有不同槓桿的力臂越長越省力。對於大腿後側肌群、大腿骨和髖關節組成的這套“扳手”系統而言,力是由肌肉提供的,力臂就是槓桿支點到肌肉的最小直線距離。
大腿後側肌群在髖關節上的那一端固定坐骨上,因此坐骨越長,“扳手”系統的力臂就越長,攀爬時下肢運動的過程也就越省力。非人靈長類的坐骨普遍朝向身體後方,在它們跳躍落地時就可以輕鬆不費勁。
也許有朋友要問了,如此優秀的骨骼結構,人類為什麼不要了?因為人類更需要直立行走,而行走和爬樹的骨骼結構不可相容。
當一隻猩猩站直的時候,大腿後側肌群的力臂長度幾乎歸零!這意味著,肌肉提供的動力在這個姿勢下就失效了。紐約市立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這種失效的情況非常普遍:在十餘種靈長類的下肢結構裡,都是類似的情況。
也就是說,用猴子和大猿們的坐骨結構行走,不僅不省力,反而是步履維艱。
所以說,如果人類的坐骨和非人靈長類一樣,又長又朝屁股下方,那麼我們就不要期望瀟灑的步態了。
人的直立之路靠坐骨變遷既然上樹和走路所需要的是完全不同的坐骨形態,那相比非人靈長類,人類的坐骨又是怎麼個創新的長法?怎麼保證兩足行走時也能昂首闊步呢?
研究人員在測量了地猿、南方古猿,以及現代人的坐骨形態後,找到了人類獨特的坐骨變化趨勢。
地猿和南方古猿被認為是人類數百萬年前的祖先,其中地猿生存年代最早,南方古猿相對晚一些。在地猿化石中,坐骨的走向輕微轉向背側,既保證了爬樹的能力,也可以算近似直立行走。
南方古猿和現代人則完全不同了——他們的坐骨長度變短,也不再朝下,而是更極大地轉朝向背側。這樣一來,大腿後側肌群、坐骨、髖關節在直立狀態下不再重合於同一條直線,很好地解決了靈長類直立行走時“力臂歸零”的Bug。
從左向右依次為地猿、南方古猿、現代人的骨盆結構,下方紅色條帶指示的是坐骨的位置。坐骨在進化過程中越來越朝向背側。
然而,現代人的爬樹技巧也因此大打折扣。向上攀爬時,腿抬得較高,大腿後側肌肉的力臂變得很短小。這就好像用扳手時不正經握住把柄尾巴,非要捏著扳手頭部使勁,這當然會費力不討好了。
所以說,有得就有失的人間真理在自然演化中也同樣適用。用祖傳的爬樹技巧換自創的直立行走,這筆交易也算是明智之舉。畢竟這讓我們得以走下樹梢,建立文明。
出野外就會知道,相比於爬樹,猴子們更愛爬的是你的三腳架
回覆列表
樓主這個問題問得好!首先,因為你是個人,爪子已經退化,抓不住樹皮了!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如果你是男人,倒著爬樹假如是爬荊棘樹或者是帶刺的樹,因為屁股上沒有眼睛,所以你爬的時候很有可能會被刺刮掉蛋蛋,就是你爬上去了,蛋蛋留下了。 假如你是個女人,樹幹上枝杈太多,情形會更危險,自行腦補。 基於以上原因,如果你是人,那麼你是不能倒著爬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