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平侃楚味
-
2 # 無畏的騎士
中秋賞月是從唐代開始的。到了晚唐已經是文人雅士爭相參與的娛樂活動。到了宋代更是全民性的活動。關於賞月的故事。
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遊月宮之念,於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雲,漫遊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於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後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相傳,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從西王母那兒討來的不死之藥後,飛到月宮。但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所謂“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寫照。後來,嫦娥向丈夫傾訴懊悔說:“明天乃月圓之候,你用麵粉作丸,團團如圓月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後再連續呼喚我的名字。三更時分,我就可以回家來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屆時嫦娥果由月中飛來,夫妻重圓。中秋節做月餅供嫦娥的風俗,也是由此形成。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傳說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午夜拜月,月裡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雲中;貂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餘,貂蟬之美,蔚為大觀。正是因了這種美貌,讓弄權作威的董卓、勇而無謀的呂布反目成仇,後董卓因此得誅,使得動亂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寧之象。
-
3 # 行者簡6161
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祭月的習俗,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又傳說嫦娥到了廣寒宮,后羿非常想念妻子,便在八月十五這晚擺下宴席,對著月亮與妻子團圓。從此,華人過起了中秋節。而揚州人的中秋節更具浪漫情趣。每到中秋,瘦西湖都會舉辦盛大的中秋賞月晚會。泛舟湖上,在五亭橋的15個橋洞裡你會看到每洞各銜一月,競相爭輝,莫可名狀。引得多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千古詩文。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
4 # 風語竹音
中秋節是中國古老而傳統的節日,這一天人們閤家團圓,其樂融融,這一夜也一定是個月圓之夜。
中秋賞月起源很早,據《周禮》記載,在周代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那時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拜月活動,於是漸漸形成了固定習俗,流傳至今。
中秋最經典傳說當屬“嫦娥奔月”的故事,大家想必早已耳熟能詳,不用細說了,今天說個有關嫦娥的幽默吧!
眾所周知,南韓的整容技術當屬一流,於是這股整容風也吹到了天庭,眾神馬上跟風,有的明整,有的暗做。
這天,嫦娥整容回來,她的玉兔見了,驚道:“哇,主人!你怎麼變成了超女模樣?”
嫦娥說:“你懂什麼!我以前的樣子落伍了,現在流行超女,我整成這樣子,玉帝一定喜歡。”
說完,她就進宮去見玉帝,卻發現玉帝身邊竟然站著另一個豐腴的“嫦娥”,她看後差點兒暈倒。
旁邊有仙子叱道:“見了玉帝和王母,還不下跪!”
嫦娥馬上明白了,便道:“嫦娥參見陛下!”
王母首先開口:“嫦娥,你也整容了?只是你無論怎麼整,玉帝也不會喜歡的!”
嫦娥不懼王母,反駁道:“你自不量力,就算你整成我的模樣,玉帝仍然膩煩你!”
兩個女人怒目而視,互不相讓,你一言我一語吵了起來,最後一人扯住玉帝一隻袖子,讓玉帝來選擇和決斷。
玉帝被吵擾得實在忍受不住了,跳起來大聲道:“別鬧了!我不是玉帝,我是太白金星!”
…………
說了個幽默故事,以博一笑。
順祝大家中秋節康健·團圓·快樂!
回覆列表
中秋賞月的習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有哪些和中秋賞月有關的故事?
在中國,自古就有中秋賞月的習俗。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中秋節粥飲食。”
中秋節起源於中國,中秋祭月,在中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在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撰的《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和各種水果。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盛行於唐代。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了宋後,才逐漸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並正式定為中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借月表達這思念之情。
目前,中國歷史學界的觀點是,中秋節的形成期是在唐宋時期,屬於一般性節日;中秋節的鼎盛期則完成於明清時期,其在節日民俗中的地位得以顯著上升,成為民眾普遍的大節慶之日。
從古到今,月亮對於中華民族來說,有著太多太多的意義。團圓是因賞月而起的,是依附在賞月活動上的。如果不是因為賞月活動,就不會憑空生出中秋團圓的習俗。親人的團聚習慣自然地派生於十五賞月的風俗,這為後世中秋節轉為團圓節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