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袁寶傑

    最大的爭議在於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而荀子則認為人性本惡。

    我更喜歡王陽明的說法“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 2 # 商道故事卉

    荀子和孟子都是前秦時期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二人在人性問題上有個針鋒相對的觀點:即荀子的性惡論和孟子的性善論,可以說,二者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下面我來闡述一下,自己對這兩種理論的理解。

    一、荀子的“性惡論”

    1、人之命在天,“無天地,惡生?”天地者,“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天職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既然人是由天而生的,人情也就出於天情,同於天情。出於天情同於天情的人情就叫做“性”。所以荀子說:“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

    2、荀子說:“好惡、喜怒、哀樂,夫是之謂天情。”又說:“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荀子和孟子一樣,認為食色喜怒等是人的先天性情,是人情之所不能免,是人所共有的。但是,在性情與仁義的關係上,荀子則與孟子不同。孟子把食色和仁義都看作是出於先天的人性,其中仁義是大體,食色是小體;仁義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魚。荀子則認為人性只限於食色、喜怒、好惡、利慾等情緒慾望,不論“君子”“小人”都一樣。所以荀子說:“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惡”。至於仁義,則是由後天所學、所行、所為而獲得的。

    3、荀子所論及的人性,其本質恰是無所謂善惡的“本始材樸”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轉化為惡的可能,也有發展為善的機會。荀子的性惡論的思想在先秦百家關於人性的論斷中獨樹一幟,他的思想對後世今天的意義都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二、孟子的“性善論”

    1、性善論是孟子提出的“向善論”延伸,《孟子·告子上》:“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的理論出發點是性善論,他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2、孟子以“不忍人之心” 論“本心”,確立性善論。孟子看重心的道德本性“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3、孟子由本心論本性,由不忍人之心得出‘四端’說,所以人才有“仁義禮智”四德。即將善這種本性看作生而有之的先驗的。

    4、孟子的四端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公孫丑》上)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現,是人與動物的不同之處。所以孟子認為沒有四端,則不能成為人。

    5、孟子的盡心、知性、知天只有儘自己的道德本心去行事,就可以認識瞭解到自己的本性是善的,在內心上不會抗爭,由此知本性與本心。而瞭解自己的本心是善的就知天了。確認人的善來自於天將人的價值源頭客觀存在化。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 3 # 亦有所思

    荀子說,人性本惡,所以要努力向善。

    孟子說,人性本善,所以要努力為善。

    出發點不同,結果也不相同。而最大的不同就是應用領域的不同。荀子學說可以演化成為帝王之術,而帝王之術反其道而用之,就是為臣之術,甚至可以解釋成為古代士人的生存法則。

    孟子在孔子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了儒學的寬度,如果說《論語》還有修身治學的部分,那麼孟子則是完全側重於政治抱負,他所演化的是有些接近於烏托邦社會的王化之源,帝王之德,臣子之德,百姓之德。

    荀子學說,演化為術。

    孟子學說,蛻變為德。

    荀子學說,可以看成規律。

    孟子學說,可以看成道理。

    從無數高鐵佔座、馬路碰瓷、買票插隊、掌摑交警等一系列事件可以看出,在道德的加持下,似乎沒有什麼起色。從三千年前開始就講德,可是春秋依然亂戰,戰國始終烽煙,漢朝君臣傾軋,魏晉陰晦灰暗,唐宋有始無終,大明內鬥交纏,最後是讓孔子和孟子最為看不起的蠻族用幾發炮彈打碎了滿嘴仁義道德的大清帝國。

    荀子的學說,是一把刀,可以讓自己活下來。

    孟子的學說,是一瓶毒,可以讓自己死過去。

    對於惡,荀子是控制,是引導,是用刀子告訴你,不要惡!否則殺了你!

    對於惡,孟子是消滅,是否定,是用道德告訴你,不要惡!否則是小人!

    我不怕當一個小人。但我怕刀子!

    所以,荀子的徒弟,甭管李斯還是韓非,雖然最終都是身首異處,但確確實實是可以執行,可以落實,可以讓自己變得強大的理論。而孟子周遊多國,始終沒有任何建樹,對他而言,只要講了道理,“老百姓用木棒就可以打敗秦國的鐵騎鋼盔”的論斷簡直有些太天真。

    如果道德排在第一位,特朗普、卡扎菲,薩達姆、朱溫、司馬昭、安祿山這些人當不了總統或諸侯。如果道德排在第一位,哪裡會有漢朝外戚,唐朝藩鎮,宋朝忍辱,明朝黨禍呢?

    我看到樓上有人說王陽明的“無善無惡”,這一句僅僅是鋪墊,因為真正的核心在後兩句,一是“知善知惡”,二是“為善去惡”,不論是哪一句,都首先承認了惡的存在。顯然這一句高出了荀子和孟子。

    憑心而論,

    荀子的人性本惡,在應用領域或實際上會解釋甚至解決許多問題。

    孟子的人性本善,卻只能在生活中或實際上製造出許多額外問題。

    荀子是承認

    孟子是否認

    承認需要勇氣,膽識,心胸

    否認,只不過是過過嘴癮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餐飲小店開業該怎麼吸引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