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田二毛
-
2 # 闞悟人生
中國有句古話叫“棍棒底下出孝子”還有一句古話叫“寵子如殺子”,該教訓的時候就要教訓兩下,否則將來後悔晚矣。
-
3 # 五講四美146
一定是跟家長學的。
孩子出生的時候就是一張白紙,直到打滾耍賴,只能是跟家長學的,包括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99%不超過這6個人。
本人70後,孩子爸爸,按照我的經驗看從祖輩學來的可能性較大。祖輩一般都是50後,60後,經過那個胡鬧有理的年代,此處省略500字。
原因找到了,怎麼讓孩子不打滾耍賴呢。首先強調一點,我兒子準高三,從來不打滾耍賴。如果家裡有個打滾耍賴的孩子,首先需要父親出面來做強力修正。
第一,要找到病源。找到孩子父輩祖輩誰曾經打滾耍賴。找到後讓孩子跟病源絕對隔離。記住,打滾耍賴的老人就是孩子的榜樣,因為打滾耍賴的老人往往得到了實惠,比如公交車上得到了座位,菜市場裡…… 所以,絕對讓孩子脫離這個老人。最對春節見見就可以了。
第二,如果孩子在隔離病源後再打滾耍賴,一定要懲罰,並且懲罰要漸次深入,第一次可以嚴肅批評,不聽的話直接就扔下孩子自己離開,走過拐角後等一會。按照我的經驗,打滾耍賴的孩子都有心機,看大人離開視線後就慌了,自然就收斂了。
第三,可能會被噴,但是也要說。孩子需要打,對於屢教不改的,只能打,要打到他疼,再也不敢了為止,打一次不行就打兩次,直到1000次,10000次,直到糾正過來為止。否則就是父母的失職,因為這樣打滾耍賴得不到糾正的孩子長大成人後就是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第四,如果有這樣的孩子,為了配合糾正,在相當長的時間段內,啥也不給他買,只保證他的正常生活即可。玩具,零食,遊樂場一概不提供。原則就是,可買可不買的東西一定不買,一定要買的東西都要三思之後再買。給孩子營造一個氣氛: 我只能給,你不能要,你要的東西我都不給(這裡就需要家長心細)。
合格的父親需要嚴格,否則就不配稱家嚴。
回覆列表
小孩子向大人提出某個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就滿地打滾,耍賴撒潑,這是很讓大人頭疼的。怎麼辦呢?有人說,不理他,就讓他自己打滾好了,讓他哭,幾次不理之後他就知道耍賴是沒有用的,就不再採用這種手段了。我不贊成。
其實,耍賴就是孩子在用強烈的方式向家長提出要求。怎樣對待耍賴的孩子,不是看耍賴當時對他的做法,而是在孩子耍賴之前,當他用正常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願望,用正常的強度對家長髮出請求訊號時,家長的迴應是否及時,是否正確。
任何事情都有原因,是什麼導致孩子耍賴?一般說來,孩子按正常方式發出訊號而不被迴應,或者不被滿足,而且那未被滿足的慾望並沒有得到安撫和消減,他才會換成他認為更有效的請求方法——耍賴,這其實是一種要挾,是用更強硬的手段來提出要求。
家有愛耍賴的孩子,至少可以說明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溝通渠道已經不暢,訊號系統已經不靈,孩子才會另闢蹊徑;而他所另闢的蹊徑是要挾,這說明他熟悉“要挾”這種方式,深知“要挾”的威力,那麼,他是從哪裡感受並且學會要挾的呢?極有可能他自己就經常被要挾,當大人對他提出要求時,他如果沒有滿足大人,大人便是採用的撒潑耍賴,只不過不是滿地打滾,而是橫眉豎眼、強詞奪理、威脅恐嚇,甚至直接棍棒加身。
因此,他學到了要挾,學到了耍賴。可見,耍賴已經是一種升級的表達,如果連升級的表達都還不起作用,他勢必只會尋求更嚴重的表達方式,具體是什麼就因人而異了。他會想,“哦,耍賴不起作用,那什麼更起作用呢?”由於正常表達(好好說話,陳述理由)已經被證明是不起作用的,或者他從來就沒有學會過正常表達,所以他找到的往往是更為不正常的表達方式,往往更具破壞力(這種破壞力或者針對別人,或者針能自己,或者針對環境,總之能量要大到足以引起家長注意,直至滿足他的需求為止。)
耍賴的孩子,他的心理已受傷害,這時大人要做的不是裝成看不見,而恰恰是要真正看見,看見他的訴求,看見他的需要,理解他,哪怕不能完全滿足他,也要表示“我看到了,我理解你,我很想滿足你。但我確實做不到,我很抱歉。”
怎樣對待孩子的耍賴,實際上是怎樣對待孩子的意志的問題,是強硬對抗還是理解包容,說到底,還是一個尊重的問題。
有的家長可能會說,孩子要什麼就滿足他什麼,難道要月亮也給他摘下來?其實,如果真能做到他要什麼就給他什麼,他早就滿意了,根本就不會滿地打滾向你要月亮。沒有孩子會真正要求父母去把天上的月亮摘下來,他為之而滿地打滾的事都是他認為父母能做到卻不肯去做的,他只是想用這種耍賴的方式傳達他的意志,引起父母重視而已。這就是為什麼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並不會滿地打滾向大人要求買一個幾千塊的豪華玩具的原因,他們的要求往往不過是一瓶飲料或者一把玩具槍而已。有時候即使是這瓶料或者這把玩具槍,也只是他用來試探父母或者懲罰父母的工具,是他在其他事情上沒有得到滿足而索取的額外補償。(比如他想去公園玩,你不同意,他於是提出買把槍;他要你抱,你不抱,他便突然想喝飲料。)
家裡有愛耍賴的孩子,說明親子溝通上已經出現問題,要找到這個問題本身,才能處理好耍賴的現象。同時,假如能把耍賴的問題處理好,其他親子關係上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想起兒子小時候跟我出去玩,走著走著就要我抱。我已經很累了,實在不想抱,但看他那可憐樣,彷彿一步都走不動了,又不忍拒絕,還是會抱他起來,走幾步,告訴他:“媽媽實在抱不動了,你還是下來自己走吧。”奇怪的是,就抱他走了這麼幾步路,甚至僅僅只是象徵性地抱了一下,再放他下來時,他又能走了。當時不懂,後來才知道,他要我抱,更多的不是因為身體累,而是心理上的需要,我抱了他,哪怕只抱著走了幾步路,他的心理需要就已經滿足,又可以自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