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孤城閉jyx

    謝謝邀請!我的答案是:“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出自秦觀的《踏莎行·郴州旅舍》,這句詞的意思是郴江啊,你本來是環繞著郴山奔流,為什麼偏偏要流到瀟湘去呢?這首詞寫於秦觀被貶期間,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秦觀因新舊黨爭先被貶杭州通判,再貶監州酒稅,後又被貶謫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祿;之後又編管橫州,又徙雷州,這首詞就是作者離郴前所寫。這兩句將郴江擬人化,既感慨於自己的遭遇,又抒發了自己懷念故土之情。蘇軾與秦觀遭遇相同,同時升遷同時被貶,所以感同身受,而兩人還為好友,因此蘇軾既為秦觀的遭遇悲痛,同時想到了自己,這也是自己的情感寫照。因此秦觀的“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讓蘇軾感動不已。

  • 2 # 未曾識得回家路

    蘇軾看了這首詞後,觸動了心裡的痛處,如同秦觀的遭遇一樣,兩人都是朝庭貶謫之人。同是天涯倫落人,自然會惺惺相惜,也會彼此感動。

    且分析這首詞的創作背景和含義。作者因黨爭被謫至郴州,因借山水而發的一番哀怨。他哀自己的才華不得朝庭重用,反被貶謫而流離失所;他怨造化主弄人,對人世間的不平視而不見。可又身單力薄,莫之奈何,只能將一腔憤怒,撒在作品裡了。

    這首詞的詞名為《踏莎行.郴州旅舍》,係為作者客居旅舍所作。上片寫自己孤獨無助,迷了路,連心中的理想也破滅了。下片寫朋友的慰問反添了新愁。

    而這兩句,恰恰便是作者發的一番牢騷。他怪郴江本該繞著郴山,卻流去了瀟湘。暗指作者本該安居樂業,卻無奈顛沛流離。

    蘇軾也有此遭遇,所以感同身受,故此感動。

  • 3 # 此箋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出自秦觀的《踏莎行·郴州旅舍》。這兩句詩,蘇軾尤為欣賞,後來聽聞秦觀病逝之後,甚至將這兩句詩題於扇面之上,甚至感慨道,“少遊已矣,雖萬人何贖!”

    蘇軾之所以如此欣賞這兩句詩,並且深深為之感動,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它寫出了詞人自己屢遭貶謫的悽迷與悲憤心情,蘇軾對於得意門生的遭遇深感同情,並且為愛徒能寫出如此千古絕唱而為之動容。

    秦觀寫下這首詞的時候,在政治上屢遭貶謫,歷經坎坷與曲折。由於新舊黨派之爭,秦觀受此牽連,先後被貶杭州、監州、郴州。寫下此詞的時候,秦觀又被貶到橫州。這樣的遭遇,可謂是一波三折,秦觀受盡了屈辱與悲痛。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是秦觀對自己宦海沉浮這一悲劇命運的發問。詞人只不過是一介儒生,心懷濟世救民的遠大抱負,為何會無端捲入這政治鬥爭的漩渦之中呢?詞人滿腔悲憤,寄予在這悲情的發問之中,蘇軾讀後感同身受。

    其次,它以江喻人,以郴江“為誰流下瀟湘去”這一無理之詞,來比喻人的分別,曲折地向蘇軾表明自己被捲入政治鬥爭的無奈,力證自己的清白。

    秦觀起初遭貶,也是因為受到了蘇軾被賈易彈劾的牽連。急於自保,秦觀即刻找人疏通關係,卻因此又牽連了蘇軾兄弟屢遭政敵的攻殲。因此,這兩位師徒之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心中略有嫌隙。

    這句詞,是秦觀對蘇軾的曲折告白。以“郴江“喻己,以郴州“喻恩師蘇軾,以”瀟湘“喻新舊黨爭的政治漩渦,以此來表明自己無意給恩師填堵的忠心,還有自己被涉其中的無奈。秦觀以此表明心志,與恩師同進退、共榮辱,這份忠誠怎麼會不讓蘇軾感動呢?

    最後,秦觀以此發問,寫出了古代知識分子懷才不遇和政治失意的共同悲劇性,使得蘇軾產生了同病相憐的天涯淪落之感。

    蘇軾這一生,也是宦海沉浮、風雨飄搖。“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可謂是寫盡了蘇軾屢遭貶謫的滄桑人生。“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這樣的命運悲劇性,是“同升而並黜”的蘇軾與秦觀所共有的,是一生都不曾擺脫的悲涼與悽楚。蘇軾之於秦觀,是伯樂與千里馬的知遇之恩;而秦觀之於蘇軾,是益友與良師的知己之情。這份懷才不遇的悲憤與壯志未酬的悲涼,蘇軾在秦觀的這句詞裡找到了共鳴,這也是天下知識分子的共鳴,惺惺相惜也。

    因而,蘇軾的感動,不只是把這句詞題於自己的扇面,更是感慨“少遊已矣,雖萬人何贖!”

  • 4 # 古今人文擷英拾萃

    在詞史上,作為婉約派代表詞人,秦觀表明他對現實的抗爭。他欲將心中的悲憤一吐為快卜!但他憂讒畏譏,不能說透。於是化實為虛,作宕開之筆,借眼前山水作痴痴一問:“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無理有情,無理而妙。好像詞人在對郴江說:郴江啊,你本來是圍繞著郴山而流的,為什麼卻要老遠地北流向瀟湘而去呢?關於這兩句的蘊意,或以為:“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遠方去了,可是自己還得呆在這裡,得不到自由。”(胡云翼《宋詞選》)或以為詞人“反躬自問”,慨嘆身世:“自己好端端一個讀書人,本想出來為朝廷做一番事業,正如郴江原本是繞著郴山而轉的呀,誰會想到如今竟被捲入一切政治鬥爭漩渦中去呢?”(《唐宋詞鑑賞辭典》)見仁見智。詞人在幻想、希望與失望、展望的感情掙扎中,面對眼前無言而各得其所的山水,也許他悄然地獲得了一種人生感悟:生活本身充滿了各種解釋,有不同的發展趨勢,生活並不是從一開始便固定了的故事,就像這繞著郴山的郴江,它自己也是不由自己地向北奔流向瀟湘而去。生活的洪流,依著慣性,滾滾向前,它總是把人帶到深不可測的遠方,它還將把自己帶到什麼樣苦澀、荒涼的遠方啊!正如葉嘉瑩先生評此詞說:“頭三句的象徵與結尾的發問有類似《天問》的深悲沉恨的問語,寫得這樣沉痛,是他過人的成就,是詞裡的一個進展。”(《唐宋詞十七講》)與秦觀悲劇性一生“同升而並黜”的蘇軾,同病相憐更具一份知己的靈感犀心,亦絕愛其尾兩句,及聞其死,嘆曰:“少遊已矣,雖萬人何贖!”自書於扇面以志不忘。是以王士禎雲:“高山流水之悲,千古而下,令人腹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先買車還是先買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