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理工男談教育
-
2 # 八角金盤5
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感悟發奮圖強,容載萬物之意。
華清木水,英才輩出。知名校友——飲譽全球名人楊振寧。
-
3 # 語字芳華
清華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出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北京大學的校訓是:愛國進步民主科學。也有說此是北京大學的精神。
兩座不僅在國內是一流的大學,在國外也享有很高聲譽的學校校訓在網際網路上找到很容易。最關鍵的是提問者所提出的校訓對社會發展所起到的引導作用。這裡我談一下個人的一點理解:
作為國內一流的大學,其校訓或精神的確立,具有著這所學校在建校之初對於一所學校氣質的確立,人有人的氣質,一所學校同樣彰顯著它的治學宗旨,這也學校的氣質。兩所高校注重的是對文化的傳承中的與時俱進與創新,展現的是一種文化的氛圍和精神的底蘊。
自強不息的精神,厚德載物的胸懷,是任何教育領域裡對人的培養上的核心努力方向。是中華文化傳承過程中流淌在血脈裡的不變的信仰。
愛國進步民主科學。這同樣也是在不同方面對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所作出的努力的目標與方向。
一個民族的興衰教育起著關鍵的作用,作為國家級優秀高等學府,校訓是學校發展的基石,是精神的根本依託,是師生努力的標杆,是傳承民族文化吸收外來文化精華的保障,是讓人心中對文化對知識對教育工作的無限敬畏與尊崇。
-
4 # 莫言老師NO1
北大一直沒有確定的校訓,盛傳的校訓有兩個,第一是為人所熟知的“思想自由、相容幷包”,第二個便是“愛國 進步 民主 科學”
清華校訓,只有一個: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
-
5 # 一一說房產
校訓也好,教育也好,都是一句口號,口號人人都會喊,無論是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還是愛國自由民主等等,無非都是要人心存感激心存向上,在社會上做出應有的貢獻!
其實每個大學校園都有校訓,都有激勵人的話語,中國夢,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極好的宣傳口號……
但是真正有人放在心上的有多少?又有多少人以身作則的去實戰這些東西!所以光有口號是不行的,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去實戰去以身作則……
樓主想到校訓只會提到清華北大,說明清華北大在華人心中的地位,最高學府一點不誇張,所以不是清華北大的校訓對社會有什麼作用,而是清華北大這兩所學校的名字對社會有極大的作用!
大家看看你從清華北大畢業和你從鄭大畢業那個更有份量,社會更認可清華北大還是更認可鄭大,那社會是看校訓還是看學校的名字那!
所以校訓沒有必然的引導作用,相反的是學校的名字對社會更有引導作用!
但是無論怎麼樣,學校教了多少東西但唯一沒有教我們的就是如何賺錢!如何賺錢就是我們的軟肋,清華北大畢業生的吸金能力也有大有小,3-5年以後還是看個人素質!
所以能考上清華北大固然可喜,但考不上也不是人間地獄……看看馬雲,看看馬化騰,不都名不見經傳,但依然身價過億……
所以學會如何賺錢才是這個社會的王道,校訓,古訓還會有誰放在心上!
回覆列表
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意謂: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於此,君子應剛毅堅卓,發奮圖強;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這個校訓鼓勵著一輩又一輩的清華人自強不息,厚積薄發,成就了今天的清華,百年的清華!
這個校訓其實是來自於梁啟超先生的一段演講。
1914年,梁啟超到清華大作了一段題為“論君子”的演講。他在演講中希望清華學子們都能繼承中華傳統美德,並引用了《易經》上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話語來激勵清華學子。此後,清華大學即以此八字進了清華校規,作圖制徽,永久流傳;後來逐漸演變成為清華校訓。
而北京大學的校訓,則更有意思。其實,北京大學一直以來都沒有明確的、官方的、公認一致的校訓。目前網路上流傳的“校訓”大致有三個版本。
北大校訓第一版本:“思想自由,相容幷包”。
這也應該是流傳最為廣泛、北大師生最為推崇的一個版本。1917年,蔡元培擔任北京大學校長,當時正值北洋軍閥政府推行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黑暗時期,當時的北京大學校政極其腐敗,官僚積習很深,不少人以上大學為升官發財之階梯,對學問研究沒有興趣,讀書就是為了混資歷謀取官位。教員中也有不少是不學無術的,課堂講授敷衍塞責。學校裡缺乏學術研究的空氣,封建復古的陳腐思想氾濫。
為改變這種局面,蔡元培號召學生們要去研究高深學問,不要追求做官發財的仕途之路;強調自己的治校方針是:“依世界各大學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則,取相容幷包主義”。他要以西方國家為榜樣,採用思想自由原則和相容幷包的主義,其主要用意,就是要讓新文化、新思想能夠進入北京大學。因此蔡元培就職後第一次對學生訓話時就說:“大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財之階梯。”後來,蔡先生又提出了“十六字箴言”: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思想自由,相容幷包。兩年後,北大成為中國的精神“聖地”,而“思想自由,相容幷包”也成了北大曾經較為公認的“校訓”。
北大校訓第二版本:“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這八個字出自《燕園情》:“紅樓飛雪,一時英傑。先哲曾書寫,愛國進步民主科學……”這幾個詞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北大的歷史功績,體現規範正統的風格。於是,北大招生網的都將其作為北大的“傳統精神”,但顯然還是有意地避開了“校訓”二字。
北大校訓第三版本:“勤奮,嚴謹,求實,創新”。
這個版本則是一個誤傳。其實這是北大曾經的大飯廳東牆上刷的標語口號,這個飯廳現在已經拆除。但網路上還是能找到圖片,於是以訛傳訛,成了北大的“校訓”。不過這個俗不可耐的口號顯然不足以匹配北大的地位,估計北大師生也不會喜歡這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校訓”。
其實,校訓就是一所學校因為厚重積澱,才能得以形成的風情氣象、學術氛圍和文化傳統。這兩所毫無爭議的、唯二的中國頂尖學府,不管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還是“思想自由、相容幷包”,都代表了它們各自厚重的歷史和沉澱的精神。只要你曾懷著一顆虔誠的心踏入燕園和清華園,去一睹老一輩學者的風采與成果,見證新一代學子們眉宇間的英氣,你會發現這裡處處充盈著一種令人印象深刻的力量,一種很特殊又難以名狀的印象,一種“這就是北大、這就是清華”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我覺得,這也就是對題中所問清北校訓“對社會發展有何引導作用”的最好答案。
長久以來,清華、北大成為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夢寐以求的神聖殿堂。我還記得自己高二時,就曾有過一本書,名字叫做《等你在清華》……只是很可惜,自己的高考成績距離清華還有相當的距離。如今夢已遠去,唯有祝福後來者居上,為了讀書人的理想和榮耀而刻苦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