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非典型婦女之友

    九錫是送命題,送不出去,得自己有實力要。三眼花翎是清朝臣子最高榮譽證書,沒發幾個。道德制高點跟它倆啥關係,誰懂?

  • 2 # 勤勞的貝貝兔

    九錫這個東西,如果誰能得了,基本上就跟皇帝差不多了,還沒有聽說哪個皇帝會主動賞賜九錫的,有的話,那也是馬上要被廢掉的皇帝。

    三眼花翎在清代被賞賜的極少,應該算是數一數二的榮譽了。

    至於道德制高點,沒看明白什麼意思。

  • 3 # 涼州七里

    這個問題很是奇葩。

    九錫(cì,通“賜”)是中國古代皇帝賜給諸侯、大臣有殊勳者的九種禮器,是最高禮遇的表示。九錫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給予大臣規格最高的一種賞賜,它主要包括車馬、衣服、虎賁、樂器、納陛、朱戶、弓矢、鋏鉞、櫃鬯九類物品,這九種物品的象徵意義遠高於實用意義。

    換而言之,九錫是古代天子的專用禮儀物品,如果賞賜給一個臣子來用,這意味著什麼呢?下一次還能夠封賞什麼,難道禪讓皇位嗎?

    答案就是的確如此。先來看看這份“九錫”的錦鯉名單。

    王莽被西漢授九錫,後廢漢室建新朝。

    曹操被東漢授九錫,其子曹丕建立曹魏。

    孫權被曹魏授九錫,後叛離魏朝稱帝建立東吳。

    士燮被曹操借東漢政府的名義授予九錫六佾。

    司馬懿在誅滅曹爽及其黨羽後被曹魏授九錫,後其子司馬昭被曹魏復授九錫,其孫司馬炎建晉朝。

    晉惠帝司馬衷加趙王司馬倫九錫,司馬倫矯詔晉惠帝禪位,自稱皇帝,尊惠帝為太上皇。

    晉惠帝司馬衷復辟,大封功臣,齊王司馬冏功居第一,封為大司馬,加九錫。

    西晉陳敏自加九錫。

    前趙劉曜遣使拜石勒為大司馬大將軍,加九錫,增封十郡,進爵趙公,次年石勒建立後趙。

    石弘授石虎九錫,石虎之後篡位殺死石弘。

    後秦姚興冊封藩屬譙縱為大都督,相國蜀王,加九錫禮。

    北魏孝明帝元詡追加元澄九錫。

    北魏節閔帝元恭追贈爾朱榮假黃鉞、相國、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晉王,賜給九錫。

    桓玄被東晉授九錫,後稱帝建楚國。

    南梁豫章王蕭棟給侯景加九錫,封為漢王,同年侯景逼蕭棟禪讓。

    南朝四朝(即宋、齊、梁、陳)開國皇帝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都曾從前朝受九錫,然後創立新朝。

    東魏元善見追贈高歡為相國,進爵齊王,備九錫殊禮,後來高歡之子高洋篡位建立北齊。

    楊堅從北周接受九錫,後建立隋朝。

    李淵從隋朝接受九錫,後建立唐朝。

    王世充要求隋朝皇泰主楊侗給予九錫成功,後廢楊侗自立為帝,建鄭國。

    從名單可以看出,所有接受過“九錫”的大臣都是謀朝篡位的候選人,區別只是在於成功與否罷了,差一點的也是政權控制範圍之外的地方割據勢力。

    “九錫”之所以在流行於兩漢及南北朝,跟世家大族的興起有直接關係,期間士族階層曾多次具備控制皇權的實力。與其說是“賜”,不如說是“要”,不會有那個皇帝心甘情願的送出這份大禮,而拿到“九錫”的權臣可以說走進了一條死衚衕,如果不繼續往上走的話面對的就是滅門的慘劇了。

    因為“九錫”待遇是高於王這一異姓最高爵位的,沒辦法再高了。這一個危險的政治訊號,幾乎可以視為改朝換代的前奏。

    拒絕接受九錫的名人也有兩個且都在三國時期:

    東吳授曹魏附庸公孫淵九錫,試圖拉攏,但公孫淵怕孫權遠水救不了近火,殺封賞來使。

    李嚴勸諸葛亮受九錫, 被諸葛亮嚴詞拒絕。

    一個是有自知之明,另一個則是拒絕被陷害罷了。

    而隋唐之際作為“九錫”的重點,反映的就是皇權的加強和世家大族的沒落。後世的王朝都亡於內亂或者外夷入侵,大臣們的權利幾乎全部來自皇權,他們可以弄權,但逐漸喪失了謀朝篡位的可能性。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皇權最為集中的時代,到雍正時只剩下一個軍機處,內閣已經形同虛設。而精明的雍正皇帝在軍機處沒有設定專官,雖然是全國核心決策機構,但皇帝一句話就可以將大臣在保留待遇的前提下調離軍機處,因此老老實實當差是清王朝的最佳選項,其“多磕頭、少說話”的官場習氣也是體制的反映。

    因此後世哪天皇帝心血來潮說要給某位臣子以“九錫”的恩榮,第一反應就應該是誠惶誠恐,拼命叩頭表示忠心吧。

    清官員、貴族冠飾。清制,武職五品以上,文職巡撫兼提督銜及派往西北兩路大臣,以孔雀翎為冠飾,綴於冠後,稱花翎,除因軍功賞戴者外,離職即摘除,花翎有單眼、雙眼、三眼(“眼”即孔雀翎毛上圓花紋)之別,除貝子、固倫額駙因其爵位戴三眼花翎。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戴雙眼花翎外,品官須奉特賞始得戴用,一般為單眼花翎。

    珍貴的三眼花翎自乾隆至清末被賜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七人能夠享用,分別是乾隆朝的傅恆、福康安以及和琳(沒有和珅、紀曉嵐和劉羅鍋),清末的長齡、禧恩、李鴻章和徐桐七人(沒有曾國藩和左宗棠)。

    這個比諡號“文正”(8個)還要稀少的玩意兒反映的是大臣的功勞以及更皇權的親近程度,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和珅的落選是個意外。

    但“文正”畢竟是死後的尊榮,而三眼花翎足以享受滿朝文武的羨慕,如何選擇貌似並不難。

    至於題幹所問的九錫和三眼花翎選擇哪個,這個本來就沒得選,更不存在道德層面上的選擇,只有性命和虛榮的選擇。清朝不會有“九錫”,即使有那也只能在地底下。

    非要說選的話,有一個參考案例:施琅在平定臺灣之後,上表謝絕清政府冊封的“靖海侯”爵位,堅決要求賞賜頂戴花翎。

    現在,知道該怎麼選了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活蝦怎麼處理,怎樣吐泥?